潮起潮落,人生几何 ----观钱江潮有感

潮起潮落 人生几何

----观钱江潮有感

曾祥裕 曾海亮

“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每年仲秋,钱江(海宁)观潮节已澎湃袭来。

一般农历八月十八这天为观钱江潮最佳时间,这天、我们乘兴驱车来到江边,游人络绎不绝。漫步观潮长堤,不时有历史著名景观扑入眼帘。占鳌塔、观潮亭、“天风海涛亭”,都深藏文化内涵,让我们脑海中浮现历史名人与海宁钱塘江的情缘。

白居易、苏东坡等历代文人墨客在一睹天下奇观后留下了千余首咏潮诗词。

在他们的笔下,涌潮这一具有浩荡气势和雄浑威力的大自然景观,给人以崇高的美感。

孟浩然《与颜钱塘登樟亭望潮作》:“惊涛来似雪,一座凛生寒。”

白居易《樟亭》:“月明何处见,潮水白茫茫。”

刘禹锡《浪淘沙》中写道:“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苏东坡因景感怀,多次咏写涌潮。他那“鲲鹏击水三千里,组练长驱十万夫;红旗青盖互明灭,黑沙白浪相吞屠。”“万人鼓噪慑吴侬,犹似浮江老阿童;欲识潮头高几许,越山浑在浪花中。”写得是多么气魄雄浑,读来使人如身临其境。

清代乾隆皇帝,六下江南曾四次到盐官观赏海宁潮,赋诗十余首。

孙中山。毛泽东等一代伟人,也曾来海宁观潮,并留下了诗文。

从他们留下的诗句中,你可发现各人当时观潮的心绪以及情趣和志向。

在1916年的农历八月十八,孙中山先生前来观潮,有感而题“猛进如潮”。

1948年的农历八月十八,时任国民党副总统的李宗仁观潮后,有感而题“辨是非”;随同的李宗仁的夫人题了“民众前锋”。

而1957年的农历八月十八,毛泽东前来观潮,有感而写《七绝.观潮诗》一首:“千里波涛滚滚来,雪花飞向钓鱼台。人山纷赞阵容阔, 铁马从容杀敌回。”

“潮起潮落,人生几何”,当我在海宁观潮时,心想,人在天地之间渺小的很。

我们生命的个体只是钱塘江潮中的一朵浪花。

风水是“生者与死者之所处与宇宙气息中的地气取得和合的艺术”。

我每每考察历代名人坟墓之时,我每每为死者选择墓穴之时,在看着骨灰盒送进金井的那瞬间,不胜唏嘘感叹,生命太短暂,天灾人祸,生老病死太多的危险,死亡随时会在我们身边发生,真的不知下一秒会发生什么。

“人生究竟有多长,人生只在呼吸间。”生命是如此的脆弱,人生是如此短暂,是我们每一个人都无法预测自己的生与死。

“潮起潮落,人生几何”,人年轻时当猛进如潮 、年老时应知激流勇退!

人生如同钱塘江大潮,有起有伏。每个人的生命历程是一个盛衰演释过程。

佛教中十二因缘探讨了生命,特别是人生的起源与浮沉。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环环相扣,相资相生,互因互果,犹如链条,紧紧地锁着人生的过去、现在、未来。

这缜密的解释,揭示了佛教两个最基本的概念:缘起论的世界观,因果报应的人生伦理。

佛教在论述因果报应的时候,往往用业感、种子、现行之间的关系层层展开,将人生的美好与丑恶等之万千差别,归结到人类个人自身精神境界的优劣与行为的高尚或卑下,自作自受,使因果成为判断人生价值的基础。佛教在阐解人生改造的历程时,还用“流转”与“还灭”演释。前者是描述人生的消极的、痛苦的、低劣的层面;后者则相反,是佛教鼓励人生美好追求的主旨。

佛教有语:过去的过去,未来的未来,现在的现在。过去,已成水中月、镜里花,不可抓。未来,尚是蛋中鹅,能否变鹅,何时变鹅,一无所知。现在,只有现在才现在,可看可感、可抓可握,具具体体、实实在在。

为此,佛主启示我们:要把握现在。是呀,一切都无法持有许久,唯独可以真切持有的就是今天。

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们研究发现,“活在当下”的人们最幸福。然而,科学家也发现,人们还是会用一半时间做白日梦、畅想未来、打捞过去岁月。他们称,正是占用了一天时间46.9%的“神游太虚”让人们幸福不起来。

所以,我在文章结束之时与网友共勉:人生潮起潮落,应进退自如,活在当下,活好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