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环境心理学对宜居环境的评价与中国风水审美观异工同曲
春节期间,我独居工作室,读了一本美国著名生物多样性之父威尔逊的著作《生命的未来》。
本书是威尔逊的又一深情关怀之作。在书中,作者准确而又充满激情地讲述了世界上许多珍稀物种消失的故事,展示了全球生物多样性的丰富多彩和被低估、忽视了的潜在危机。
作者明确指出,在寻求经济发展的同时,人类可以找到适当的方法来维持地球的完整性及其所蕴藏的生物多样性。这本权威著作不仅是生动描绘生物圈的科普读物,也是一本保护地球,保护包括人类自身在内的所有生物的行动指南。
“现在,全世界有60多亿的人口,大部分仍贫穷依然,近10亿人挣扎在温饱线上。所有的人都在千方百计地努力提高他们的生活量。遗憾的是,自然环境的现存剩余部分也被动用了。一半的热森林已经砍伐殆尽,世界的最后边界已经完全消失了,动植物物种以人类出现前的100倍或更快的速度消失。到本世纪末,一半的物种将会消失。在第三个千年开始时,我们正面临着生死决战,这由自作聪明的人类所导致的地球灾难!”
“在过去的30年中,一个新兴学科环境心理学的研究得出如下结论:人们喜欢居住在自然的环境中,特别是热带稀树大草原或是公园般的环境中。
他们喜欢较宽广的视野,令目光可以穿越点缀
着树木和灌木的平整草地。他们希望接近水,无论是海洋、湖泊河流或是小溪。他们试着把居住地安放在一个较高的位置,这样可以安全地欣赏热带稀树大草原和水环境的风光。
这些风光交融在一起的地方——如空旷的或是覆盖着稀疏植被的郊区则更受人们的青睐。
相比之下,人们不喜欢视野有限、植被杂乱无序、结构粗糙的地方,简而言之,就是那些树木矮小、浓密、发育不良的林地。人们生性就喜欢视线开阔的地貌。
人们喜欢从安全的、半封闭式的住宅中眺望他们想象中的景色。如果可以随意选择房屋和环境,人们选择的一定是既可以作为安全的庇护所,也可以将人类引入探索境界且视野广阔的环境。
不同的人群可能有一些细微的差异,至少在西方风景画画家中,女性强调视角空间小的庇护所,而男性则强调视角空间大的庇护所。另外,女性喜欢在房屋周围画些人物,而男性更喜欢把人物画在开阔空间的远处。
景观建筑家和房产企业家对理想的自然环境有着直觉的理解即使不提供任何实用价值,建筑的合理布局也会获得一个相对较高的价位。如果建筑物位于城市的附近,那么它的价位还会升得更高。有一次,我和一个富人朋友在他纽约的住宅里俯视开阔林地和中央公园的湖泊时,我向他描述了理想居住地的标准。我注意到他的阳台被盆栽植物包围着。”
中国人对住宅的选址遵循天人合一的理念,追求人与自然环境和谐。
诚如风水学者刘沛然所说:中国传统文化追求诗性、寻求心灵的轻盈和与山水的天然融合,这种精神追求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传统的人居理想,成为中国传统人居思想的重要组成和核心价值。从中国古代文人山水诗、山水画所表达出来的诗意情怀,到中国传统村落、城市和古典园林的营造所体现的诗性思想和山水精神.都深刻反映了中国传统人居思想对诗意栖居理念的孜孜追求和不断实践。
中国传统人居环境追求诗意和山水精神的理想,对今天的宜居城市建设、美丽乡村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富有哲学和思想的启发。在解决当前人居环境建设普遍存在的生态缺失、文化缺失和道德缺失的基础上,坚持“诗意栖居”的理想,坚持传统与现代、科技与文化、理想与现实、山水与人文的真正融合,一个既能满足人的居住需求又能满足人的精神需求的美好家园、幸福乐园,一定能成为现实。
从风水角度来评价宜居住宅,首先要从选址上把关。
物物是太极,任何一个区域有吉凶方位之分。
无论是在农村建房,还是在城市选购住房,首选该区域三吉六秀方。
其次是住宅前的明堂要开阔,明堂开阔,视野亦开阔。人立宅前,放眼望去,心旷神怡。
再就是风水之法,得水为上。但水要有情环抱,切忌急流咆哮。尤其远离宽阔的大河大江和大海,因为河道就是风道,挨大江大河大海太近,风大,不符合风水藏风聚气原则。
此外,住宅坐向也要的紧。最佳住宅坐向为坐北朝南,其次是坐西北朝东南。
城市高楼住宅凡二十几层者,又是坐南朝北的或是坐东南朝西北以及坐东朝西的房子,到了冬天当面吹风,高处不胜寒。这种高楼住宅越信越影响身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