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之行到黄州,我亲临苏公当年流连忘返的山水间,聆听松涛风吟,以捕捉千年大文豪的人格大美。
黄州之行追寻苏东坡生命轨迹
我驻足东坡赤壁 ,重温苏东坡《念奴娇·赤壁怀古》,放眼滔滔长江,心旷神怡,感受到做人要像苏东坡那样守正不阿,光明磊落;旷达坚韧,随缘自适;幽默乐观,情深爱真;豁达宽容,知耻内省。
北宋大文豪苏东坡是中国灿烂文化星空中最璀璨的一颗星辰。论才华,苏东坡在诗词、文赋、书法、绘画领域,几乎无一不精,无一不能。
苏东坡是中国文化高地上的丰碑
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赞美孔子:“《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我自小爱好文学,参加工作最得意之事,淘书时喜购《苏轼文集》,让我人生观和价值观深受东坡精神的影响。
近年来我追逐着苏东坡的脚步,走过杭州的苏公堤、眉山的三苏祠、惠州的白鹤峰东坡故居以及儋州的东坡书院……我一次又一次穿越时空与苏东坡这位文化巨人对话。
因为苏东坡不仅在于拥有渊博的学识,而且人格高尚。 苏轼无论身处何地,无论荣辱沉浮,都把爱民、忧民、亲民、惠民视作己任,竭尽全力为百姓做好事、做善事。
所以,他所到之处留下了民生工程,如同一座座丰碑与天地长存。
杭州西湖
1084年(元丰七年),苏轼离开黄州。这次外调到杭州,在杭州为老百姓干起了民生工程。苏轼来杭州的第二年率众疏浚西湖,动用民工20余万,开除葑田,恢复旧观,并在湖水最深处建立三塔(今三潭映月)作为标志。他把挖出的淤泥集中起来,筑成一条纵贯西湖的长堤,堤有6桥相接,以便行人,后人名之曰“苏公堤”,简称“苏堤”。苏堤在春天的清晨,烟柳笼纱,波光树影,鸟鸣莺啼,是著名的西湖十景之一“苏堤春晓”。
苏轼在杭州过得很惬意,他又被召回朝。但不久又因为政见不合,再次被贬至惠阳(今广东惠州市)。
惠州西湖成了一张城市名片
惠州城西有一个湖,据说原名为丰湖,苏东坡看到这里的湖光山色堪与杭州相媲美,又因湖的位置在惠州城之西,于是称丰湖为“西湖”。为了体恤百姓涉水之苦,解决西湖两岸的交通往来,东坡倡议在西村与西山之间筑堤建桥。为此,他带头“助施犀带”,还动员弟媳妇史氏捐出“黄金钱数千助施”。
在惠州西湖,苏东坡除留下了苏堤外,还给西湖美景留下了朝云墓、六如亭以及东新桥等遗迹。
中原文化在海南传播,苏东坡有着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
绍圣四年(1097年),年已62岁的苏轼被一叶孤舟送到了徼边荒凉之地海南岛儋州(今海南儋县)。海南儋州东坡书院(载酒亭)是苏东坡被贬到海南后会友讲学传播中原文化的地方。
赣州一中曾是我的母校,夜话亭曾是朝夕相处之处
赣州古城八境台是苏东坡文化地标建筑
我就读的赣一中校园内有“夜话亭”,说的是苏东坡路过赣州时与赣州理学家阳孝本结交,相见恨晚,在此彻夜交谈。我记得,读书时住校之处就是现在的关孝寺,与夜话亭相邻,夏夜满天星斗时,那时房间没有风扇,我与同学常在夜话亭聊天至深夜,那时想的更多的事,中学毕业后是下放还是去参军。
冬寒己尽,春天向我们走来!
时光如流水,弹指间,一晃几十年过去啦!恍若还在梦境中,不知不觉时间的列车把我载到2020年春天。这个春天不同寻常,我见证了全民齐心协力防控疫情的宏伟战役,看到一幅幅可爱白衣天使们忘我奋战,争分夺秒,精心救治患者的感人画面......
天佑中华,国泰民安!
我想,经历过这次防控疫情大考的中国人,将来无论面对什么样的艰难险阻,都将像苏东坡一样,面对困境,不屈不挠,身 处黑暗,依然心向光明。
中华民族必将大踏步地走向复兴之路 ,实现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