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释迦牟尼出家创立佛教以来,已经经过了两千多年的时间。在这两千多年前的时间里佛教产生了无数的传说故事,有些广为流传,有些则不为人知。下面居士我就说几个有趣的故事,让大家了解一下佛教的精神。
一、三兽窣堵波
传说,释迦牟尼前生的某一世是森林里的一只兔子,和一只狐狸、一只猿猴是好朋友。兔子在修菩萨行,帝释天想测试一下他的境界,就化身成一个老者来到了森林里,遇到了这三只动物。
老者对他们仨说:我又累又饿,你们能不能给我些东西吃。于是狐狸去河里抓了一条鱼,猿猴去采摘了水果,只有兔子一无所获,受到了老者的讥讽,说兔子言不由衷。于是兔子让狐狸与猿猴找来一堆枯枝,点起了火,然后投身火中,把自己献给老者吃。
老者被兔子的献身精神感动了,他恢复了帝释天的形象,把兔子放在了月亮上,从此月亮上就有了一个兔子的影子。
后人为了纪念这个传说,在当地修了一座窣堵波(一种佛塔),被称为三兽窣堵波。
这就是一种窣堵波
唐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记载了三兽窣堵波与它背后的传说:
烈士池西,有三兽窣堵波,是如来修菩萨行时烧身之处。劫初时,于此林野,有狐、兔、猿、异类相悦。时天帝释欲验修菩萨行者,降灵应化,为一老夫。谓三兽曰:二三子,善安隐乎?无惊惧耶?曰:涉丰草,游茂林。异类同欢,既安且乐。老夫曰:闻二三子,情厚意密;忘其老弊,特此远寻。今正饥乏,何以馈食?曰:幸少留此,我躬驰访。于是同心虚己。分路营求。狐沿水滨,衔一鲜鲤。猿于林树,采异华果。俱来至止,同进老夫。唯免空还,游跃左右。老夫谓曰:以吾观之,尔曹未如猿狐同志,各能役心;唯兔空还,独无所馈。以此言之,诚可知也。兔闻讥议,谓狐猿曰:多聚樵苏,方有所作。狐猿竞驰,衔草曳木。既已蕴崇,猛焰将炽。兔曰:仁者!我身卑劣,所求难遂。敢以微躬,充此一餮。辞毕入火。寻即致死。是时老夫复帝释身,除烬收骸。伤叹良久。谓狐猿曰:一何至此。吾感其心,不泯其迹。寄之月轮,传乎后世。故彼咸言月中之兔,至斯而有。后人于此,建窣堵波。从此顺殑伽河流东行三百余里,至战主国。(玄奘著《大唐西域记》)
二、舍身饲虎
很久很久以前,南赡部洲有—个叫做摩诃罗檀囊大国,这个国家的三王子摩诃萨埵十分善良,天生具有一副慈悲心肠。有一天,摩诃萨埵出门游玩,在野外发现了一只饿得皮包骨头的雌虎与一窝嗷嗷待哺的幼虎。
摩诃萨埵知道,雌虎快要饿死了,而如果雌虎死了,幼虎也必死无疑。但是雌虎饿得没有力气了,所以无法捕食野兽。摩诃萨埵大发慈悲之心,便想把自己送给雌虎吃。没想到雌虎饿得连吃人的力气都没有了。于是摩诃萨埵折断了一枝竹子,将竹子的断口插入自己脖子,放出血来给雌虎喝。雌虎喝了人血,恢复了一些精力,便将摩诃萨埵吃掉了。
敦煌壁画中的舍身饲虎
尔时王子摩诃萨埵,遽入竹林,至其虎所,脱去衣服,置竹枝上,于彼虎前,委身而卧。菩萨慈忍,虎无能为。即上高山,投身于地。虎今羸弱,不能食我,即以干竹,刺颈出血。于时大地六种震动,如风激水,涌没不安。日无精明,如罗侯障。天雨众华及妙香末,缤纷乱墬,遍满林中。虚空诸天,咸共称赞。是时饿虎即舐颈血啖肉皆尽,唯留余骨。(《贤愚经·摩诃萨埵以身施虎品》)
摩诃萨埵便是释迦牟尼前生的某一世,"舍身饲虎"是释迦牟尼百千万劫修行直至最终成佛万千因缘中的一项。佛教中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比如:舍头施人、挑眼施人、割肉贸鸽等等。
三、顽石点头
前面两个故事分别发生于古印度与西域,下面这个故事则产生于中国本土,苏州虎丘。
中国东晋与南朝宋时有一位高僧法号道生,他自幼学习佛法,是另一位高僧鸠摩罗什的著名弟子之一。道生潜心研究涅槃佛性思想,被当时的人赞誉为“涅槃圣”。
当时涅槃类佛经未能全部传入中国,已经传入的经典中说道,一切众生皆有佛性,都可以成佛,唯独一阐提(善根断尽之人)不能成佛。然而道生却根据自己的研究,提出“一阐提也能成佛”的观点!
当时京城建康的僧人们拘守经文字句,把道生视为大逆不道,把他逐出建康。道生法师来到了苏州虎丘,仍然坚持他的观点。相传他对着虎丘的山石说法,山石也为之点头。这就是“生公说法,顽石点头”的故事。
(道生法师)入虎丘山,聚石为徒,讲涅槃经,至阐提处,则说有佛性,且曰:“如我所说,契佛心否?”群石皆为点头。(《莲社高贤传·道生法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