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自以为最直白的表达,是看不见光的阴暗

2020-05-13   父母圈

原标题:那些自以为最直白的表达,是看不见光的阴暗

是哪一年在春晚上看到赵本山组建的赵家班子一起出演的春晚小品?名字忘了。内容大概是讲赵本山饰演的一个农民遇到一对苦难母子,然后好心给他们捐款,哪只手一抖多按了一个零,捐出去了3万的乌龙事儿。记者来采访时才知道连同捐出去的还有他合伙人的钱。可是受捐母子只认捐款人,让合伙人很是郁闷。

故事是这么个事儿,其实想说的是其中王小利饰演的那个合伙人说的一句台词:你不能把自己那边的火烧的旺旺的,转身一泡尿把俺的火给浇灭了呀!这意思是这捐的是咱俩的钱,可是不能好处让你一个人得了去呀。当年这个小品不知道还有多少观众还能记得?可是类似于这个小品情节带来的感受,却是在生活中时时都在发生。

见不到别人好,不喜欢别人晒幸福,看不惯处处都明媚的正能量。总想着用什么样的方式去有意无意的打压一下他人的感觉。仿佛只有这样才能显得自己多么的有存在感。或者用一种更加倾向于“恶意直白的攻击”去美其名曰提醒他人看到事实的真相。这种被惯之以“ 我这人说话就是这么直接 ”造成的往往是至人于软肋的硬伤。

比如近期papi酱子在母亲节发送的,自己初为人母吐槽似的喜悦,如此普通的一个朋友圈,却遭到大量网民的集体嘲讽。好像每一个人都可以站在自以为的道德制高点对她进行各种抨击,其中不乏恶毒的人身攻击的语言。

比如普通朋友在朋友圈里发布了一条,今天母亲节收到了意外的惊喜,从来不发朋友圈的也禁不住晒一下这个小幸福。另外附着一张女儿送的口红和卡片的照片。可是不多久朋友圈的留言里出现一条:现在谁还用国产口红呀!看看就好,不要上嘴。没多久,发现她的朋友圈信息删除。

不明白为什么别人的故事总是能激起那么多他人如此的关注。当我们看到那一份小小的幸福的时候,为什么不能去感受这份美好,而是用如此残忍的直白去打扰呢?就像是我们看到朋友终于减下来5斤,我们是要给到她祝福,感受她此刻成功的喜悦,还是告诉她:别高兴的太早,早晚都要胖回来的。

在我们说出那句直白的开始伤人的话时,有没有去感受一下自己?其实,并不是打压了别人你的地位就会变高。并不是戳到了别人的痛处,别人就会觉得你很聪明。真正人生的智慧是:看破不说破。那是能够体谅他人的高贵品质。

前段时间一对夫妻发送了一家三口日常生活工作的照片。夫妻俩买卤菜,做了一个很大的柜台,上面做生意,下面就隔出来给小小的女儿支出一个上网课的桌台。解决了孩子小没人看管的问题,忙生计的同时又不耽误孩子上网课。一家人其乐融融,一起努力,一起奋斗。

可是网络上就会有很多跟帖说:孩子太可怜了,这么小只能窝在铁皮板底下上课。甚至有人还要给这家人捐款。这家妈妈回复说:我们生活的很快乐,很幸福,不需要别人的捐款。那些哀叹孩子可怜的人有没有想过,在你哀叹的同时,打击挫败的是父母努力拼搏的状态?引发的是父母不能给孩子更好生活的愧疚啊!

我们说,是的,你是生活的很不错,所以你以为别人生活的不好。请注意那是你以为的,那不是当事人的。所以请你善念的给到他们理解和支持。你可以绽放你的光芒,却不要熄灭了别人的灯。

人性之丑,在于总是在自以为的感觉里去感受他人,用自以为的方式去随意践踏他人的自尊,自爱。没有体验过他人的世界,怎能站在自己的立场去评判他人世界里的一切发生。没有感受过在生活中发现创造美好的经历,又怎能用狭隘的自以为的主观去评定他人生活的喜乐和伤悲。

所以,请闭上那个想要直白的表达的嘴。多用眼睛,用耳朵去看到,去听到这个世界的美。看到收获小幸福的喜悦;看到努力向上,积极畅快的乐观;看到在卸下防御回归温暖的倦怠。

听到他们温暖的发声,听到他们开心的发声,听到他们满足的发声,听到他们充满希望的发声。

这一切都美好自然的发生着,静静的没有打扰任何人。如果你从他们的世界路过,请留下祝福的微笑和真诚的祈愿,这样就够了。

一切光的感召,都在你看到光的那一刻。让我们成为爱,成为光。

文/晓斐

~end~

(图片来自网络,原创者可以自行撤回或联系删除。感谢,感谢,再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