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是人与人之间建立关系的桥梁,看看为什么人人都需要

2020-03-23   父母圈


日本教育学家多湖辉曾经分享过一个故事,至今依然记忆尤新。说的是一个小学生从外面拿回教室一棵无名的小草,问他的老师这是什么草?他的老师仔细的看了看却不认识。于是微笑着跟孩子说“ 老师不知道答案。你的爸爸是植物学家,你可以拿回家问问他,他一定会告诉你答案的 ”。于是小学生把无名的小草带回家问他的植物学家爸爸。他爸爸看看这株小草,微笑着跟孩子说“ 你的老师一定认识这株小草,只是她一时忘记了。你还是去问老师吧!她会告诉你答案的。”

第二天,小学生把小草带给老师并告诉老师,爸爸说老师知道答案,只是一时忘记了。并同时带来一封爸爸写给老师的信。信中写出来小草的名称和详细资料,并附着植物学家爸爸真诚地表达:尊敬的老师您好,有关这个答案,我觉得应该由您回答更合适。

身为植物学家的父亲,不仅解答了孩子的疑问,并且完全尊重了老师的权威,让老师的形象在孩子的心目中进一步提升。未来孩子对老师的尊重,一定会促进孩子完成学业课程的能力和更加敬畏传授知识的老师。为形成人际关系,社会关系的打下坚实的基础。

这是家长与老师之间形成的尊重,最终影响孩子对老师的尊重。在爸爸对老师默默的尊重里孩子体验着尊重与被尊重的真诚互动。

所有的关系中尊重是相互传递的。因为一方对另一方造成的不尊重的态度和行为,会直接影响正处在价值观建立期的孩子们。如果刚才那位爸爸直接告诉了孩子答案。那么在孩子的认知里:我的爸爸比老师厉害,老师不会的我爸爸都会。那么一旦这种内在认知形成。后期在听从老师指令或老师传递的各种信息时,孩子内在会有无意识的不信任,不认同或质疑。这些认知一旦有机会,就会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呈现出来。而外在的表现上会以排斥,抵触,怀疑等方式表达。直接行为就会有对老师指令或指导的不配合,或者感觉自己爸爸了不起而老师很多都不懂的盲目自大。不利于孩子学业能力的形成。要知道孩子进入小学期,正是通过完成学业的过程,规范和完善自己的人际交往,融入团队,个人认知,综合素质等等的能力的。

没有基础的相互尊重,信任的关系,又怎么能携手六年完成接下来知识任务艰巨的学业目标呢!所以,尊重是形成良好关系的基础啊。

刚才说的是家长和老师的关系。现在说一下夫妻之间的尊重。有一句话说的好:结婚前想要了解以后你们的关系,直接看一下他爸爸和妈妈的关系。如果他的爸爸尊重妈妈,那未来他就一定是一个懂得尊重女性的人。讲到这儿又想到一句话:爸爸不尊重妈妈的家庭,教育不出好的孩子,首先这个孩子的互动关系一定不是和谐的。比如:一个家庭里,爸爸一直是以权威的形象出现,对妈妈毫不尊重,颐指气使。那妈妈就会承担这个家庭中保姆的角色。这时候孩子是很怕爸爸,很同情妈妈的。可是等他长大后他同样希望能够像爸爸那样有权威感,有控制权。于是他会不由自主的学会了爸爸的样子,爱发号施令,爱发脾气,爱责备另一半而不懂尊重。

很多时候,我们想摆脱那个曾经很讨厌的亲人的样子,可是到后来,却成了那个我最讨厌的人的样子。

丈夫对妻子的尊重还体现在,他是否明白在家庭关系中最重要的关系是什么?如果他明白夫妻关系才是第一位的话,就不会发生当婆媳有矛盾时丈夫让妻子单方面忍让的不理解,不尊重。就不会出现,夫妻关系一直处于丈夫妈妈的掌控中,婆婆的一番挑拨就能引起夫妻关系破裂的结局。

尊重,是人与人之间最稳固的桥梁。是夫妻之间相互理解、交融的纽带。是家长和老师间共同辅助孩子顺利走向每一步的基础。

文/晓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