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时候我们常常内心会有一种感觉,比如感觉某个股票要涨了,但因为各种原因犹豫而没有下手,没想到这个股票果然马上上涨了。或者在市场下跌的初期,许多人感觉到风险要来了,也因为各种原因神经麻痹了,或者想等等开,最后市场果然下跌。
老邓认为投资和研究分几个阶段,一个比较初级的阶段是对于基本面,对于事物的认知。之后,一个比较深沉次的阶段是对于自己想法的贯彻执行。相信很多人都会有这种感觉:懊恼自己没有聆听内心的声音。许多人也常常会问,如何才能做到投资上的知行合一。
老邓粗浅的认为,执行合一的核心是建立自己完善的投资(交易)体系。当我们在执行层面无法做到知行合一的时候,往往说明这个投资体系还并不成熟,或者说得更加直白一些,这个投资体系还没有成为我们的一部分。这种体系的建立来自于我们自己本身对于市场的理解,以及对于我们自己性格的融合和历史经验上的判断。
举例而言,一个长期的价值投资者。价值投资的核心是买入低估值的好公司。而好公司出现低估值的时候往往是“生病”或者出现巨大分歧的时候。所以价值投资者需要的人格特征是能够逆势投资,并且具备很好的耐心。
巴菲特的那句“别人恐慌的时候贪婪,别人贪婪的时候恐慌”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做到的。
那么,当一个投资者拥有价值投资的性格,并且在比较长的历史投资经营中明白这种做法是可行的,形成自己的体系时,他就能逐渐做到知行合一。当他看到白马股因为黑天鹅事件暴跌后,会不由自主的买入。并且在不断下跌中,他会保持乐观和耐心(可能会买入更多),直到公司基本面重新被市场认可,股价回升后卖出。而没有这种交易体系的投资者,可能会在股价暴跌时想“要不要买入”,但当股价走势图让所有人感到恐惧时,我们也会同样感到恐惧,又会说“再等等吧”。而当股价回升后,我们许多人又会懊恼说,那时候想买,为什么没有下手呢?
而在价值投资的另一边是成长股投资。顾名思义,成长股投资就是寻找市场成长最快的好公司。在这种体系下,估值从某种意义上被淡化。一个高速增长的公司,在一开始也往往会有比较高的估值。同样道理,一个拥有完善成长股投资体系的投资者,发现到市场上增速很快,行业大爆发的好公司时,会不由自主的买入。而当你的体系不完善时,即使发现这是一个好公司,却因为高估值而胆怯,希望股价回落到合理的水平。而往往,优秀的公司在股价的主升浪中,估值很难合理化(有时候,真的合理了,股价就跌了)。这个时候,大部分人又会想“为什么那时候没下手,我心理想着要买的。”同样的道理,这些都是因为我们的体系并不完善。
所以老邓认为,知行合一的最终形式让我们的投资体系机械化。这种机械化来自于我们内心对于市场的理解(当然,这种理解是要正确的),同时对于我们自己的认知(不同的性格,生活经历,适合的投资方式也不同),以及不断尝试之后给我们的反馈。
当我们的体系机械化后,才能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因为投资体系成为了我们的一部分。当我们看到符合我们体系的变量后,我们自然而然知道接下来该怎么做,做到行动和思想一致。这也是为什么,过去二十年来,量化基金大行其道。其背后的逻辑也是希望将优秀投资者的思维模式程序化,在资本市场获取超额收益。然而量化基金的问题是,市场由于投资者结构,宏观基本面,流动性,甚至投资者年龄等变化,会导致市场风格,审美观不断变化。这也可能导致量化的程序无法长期在市场保持有效。
而优秀投资者最核心的技能是其学习能力,以及对于投资者人性的理解。毕竟,当尘归尘,土归土后,一切都是哲学。投资的最终也是一种哲学。
总结而言,投资/交易中的知行合一是建立于自己完善的投资体系和方法论,并且能够将这种体系机械化的基础。这种体系是建立于非常复杂的多因子之上,包括性格,对市场的理解,风险偏好等等。
巴菲特说:买股票就是买公司。
股票是投资者拥有一个公司股权的凭证,公司赚取利润,给股东分红,为投资者创造价值。
投资者为了获得更多的投资回报,要权衡企业所在的行业好不好,企业的管理者好不好,获得股权的价格贵不贵。
无数大师们强调过,投资的全部就是:寻找好行业,好公司,好价格。这是价值投资的完整逻辑链,毫无争议。
然而,自从有了证券交易所,投资者手上的股权可以方便的交易,交易价格实时在变动,事情起了变化。
投资者发现转让手中的股票也可以获利,哪怕企业没有真实创造价值;
投资者发现转让股票获利只需要很短的时间,企业创造价值的周期则要长得多;
投资者发现影响股票价格的,并不只有企业真实的价值,还有货币流动性、市场情绪、政治事件等因素。
投资者发现股票价格走势和公司业绩常常没什么关联,根据企业价值投资股票具有不确定性。
很快,这种不关注股权价值,只研究股票价格的投资方法大行其道,养活了证券投资产业链上的一大部分人。
通过转让股票获利的思维模式,从寻找好公司转变为寻找更容易高价卖出的公司,这类公司通常正处风口、有概念、有故事、有利好。无需再拘泥于好价格,长期持有。而是更关注宏观因素、市场流动性、价格趋势。这类投资者通常对股票的绝对估值不敏感,对相对估值很敏感。只要有人以更高的价格从自己手上把股票买走,就能立刻获利,公司的实际经营状况并不那么重要。
这种不以企业价值为投资依据的投资方法便是非价值投资(叫投机也是恰当的)。
一句话概括价值投资和非价值投资区别:眼中只有股(股权)的是价值投资,眼中只有票(交易凭证)的是非价值投资。
长期胜率的分野
科技在进步,生产效率在提高,企业创造的价值越来越多,带给股东的回报长期来看十分可观。西格尔在《股市长线法宝》中统计过美国过去200年股票、债券、黄金、美元等各项资产的回报率,股票指数涨幅以绝对优势高于任何一项其他资产。价值投资从长期来看,拥有确定性的、增量回报。
非价值投资者的交易回报来源于交易对手的亏损,交易本身不产生任何增量价值,因此这是一个零和博弈。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长期来看,价值投资回报率更高,有很高的确定性。非价值投资回报率整体为0。
非价值投资存在的合理性
既然价值投资的获利机会更大,为什么还那么多人喜欢非价值投资?我想大概有几个原因:
1、喜欢博弈是人类的天性,人们在博弈的过程中能够够得金钱回报之外的乐趣,打麻将就是一例;
2、价值投资的回报期较长,需要耐得住寂寞,对资金的配置期限也有所要求;
3、股票的价格在很多时候不能完全反映企业价值,在这个过程中,投资者可能面临反复的自我怀疑,甚至最终放弃。
可见,价值投资对投资者的要求更高,有些逆人性的地方。自然许多人不能接受。
说到价值投资,证券里最出名的就是巴菲特,发现有价值股票买入并长期持有,国内期货类似的典型属于傅海棠傅老师,哪个低买哪个,尤其是那些已经到了成本线以下亏损的种类。他们二人理念相通,但是社会上对于价值投资褒贬不一,甚至有的人说价值投资不适合于目前国内的市场,有的人利用价值投资赚的盆满钵满,有的则损失惨重,价值到底是“毒药”还是“神药”,我们来探讨下。
首先我们来解决下为什么价值投资有的人会损失惨重,因为我们日常所计算的成本属于表面成本,不属于终极成本,很多计算公式所算的成本是基于现在的上游原材料计算,但是假如上游成本重置哪?这就属于假的成本支撑,这里真正的价值投资有两种:1.整个产业链亏损,会引起历史级别的大涨,比如2016年初的黑色系产业链,1600的螺纹钢不知道还有多少人记得。2.单一种类持续亏损,会引起年度的反弹,反弹幅度在短时间会很大,这个典型是2017年的鸡蛋,鸡蛋尤其是现货一度跌至2元出头一点,低于成本线,然而在各大养殖户纷纷宰杀鸡摔蛋破产后,鸡蛋在下半年成为火箭弹,期货一度见到4600的高点。
说到这里,很多人感觉已经找到了交易的真谛,真实不然,超跌现象普遍存在,虽然超跌时间很短,存在即是合理,如果满仓或者重仓准会被打爆仓,像林广茂那种亏损70%属于常态的那种方式一般人还真承受不住,所以,想做价值投资,仓位控制是必要的,否则就会死在黎明前。
除了这些,还有很多种类不适合做价值投资,其产业调整周期很长,不是这两年价格低就能改变供给端,比较典型的是橡胶,橡胶是橡胶树产出,今年橡胶便宜你还能把树给砍了?加上汽车消费逐年下降,目前没看出橡胶有丝毫的生气,只能寄希望发生大的自然灾害。(想法有点邪恶了)另外一个去库存的大难题就是豆油,豆油自从2016年后一路走低,一方面是消费下降,另一方面因为大豆压榨还有豆粕的需求,其压榨比是固定的,即使你豆油库存大,大豆还是要压榨的,所以豆油目前也不是属于可做价值投资的成本。
还有一种是产业短时间过度增加产能,其代表则为乙二醇,在国内方面,2019年有600万—700万吨年产能计划投产,而其下游需求则因为贸易战导致需求锐减,库存锐增,其产能增加过快,导致即使亏损去库存速度面对庞大库存也有些无力回天的感觉,虽然有人认为乙二醇总有一天要涨上来,但是因为期货有合约,合约间的差价会让价值投资举步维艰,所以乙二醇也不是价值投资的选择种类。
对于价值投资,虽然褒贬不一,但是期货里能够走出的大佬无一不是价值投资的推崇者,所以很多人总结了一句话:充满勇气的人往往受到命运女神的垂青,另一句是,有耐性等下去的人往往会得到最大的那只果子。其实这两句俗语与两种价值投资方法不谋而合,如果一个人既有超人的勇气,又有非凡的耐心,那么他的投资回报会更高。
同时价值投资里还有个价值效应,对于“价值效应”的意义,人们有着不同的解释。一般适合价格投资的种类往往现状不太好,未来也不怎么乐观,所以投资极度利空的市场氛围中买入需要巨大的勇气,“价值效应”其实是对这种勇气的一个补偿。在最低点买入需要勇气,因为市场有很多声音会喊出比你想象更低的价位,当到合适时机时,就是收割散空的时间,当市场大多数声音都错了的时候,他们错误的代价就是你的收益。
第一,投资者缺乏概率思维,总是想获取巨额的收益,却忽视了成本。彩票虽然明显是糟糕的投资,但几乎在每个社会都蓬勃发展。与之对应的股票就是那些许诺快速致富的成长股。Montier再次展示了成长股组合无论是在发达市场还是新兴市场都系统性地跑输了市场,而与之对应的是那些无聊的、低增长的、不为人知的、便宜的股票组合系统性地跑赢了市场。
第二,规避损失的倾向加强了上述第一条的错误。普通人会毫不思索的规避任何看起来会导致损失的情形,这在投资上表现为投资者也会轻易地倾向于抛弃在不好的市场环境中、在不好的行业中、表现较差的和看起来没有吸引力的股票,而基本不会考虑其任何上涨的潜力。这就使得这类股票往往很容易变得非常便宜,正如Montier展示的,这类股票组合整体上在任何国家任何一个较长的时间段都是跑赢市场的。
第三,人类天生不善于处理不确定性。最简单的例子是人们宁可接受确定性的低收益,也不乐意接受哪怕一点点的不确定性。更糟糕的是,他们总是试图消除不确定性。比如简单地趋势外推,又比如追逐热门的股票,仿佛热门本身给了他们确信的理由,同时抛弃不热门的股票,仿佛不热门本身就等于亏损。而事实恰恰相反,如Montier所示,热门股坠落和冷门股逆袭的并不是低频事件,热门股大概率被高估,而看起来有问题的股票常常被低估。价值投资者们想要利用这种扭曲带来的投资机会就必须克服上述植根于人性的弱点。毫无悬念,只有极少数人能成功。
越是着急,最后越是亏损的越多, 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不妨关注笔者公众号:老邓侃股(ki36881),更多财经资讯、经验技巧和操作策略以及获取庄家主力战法的盈利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