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回寺位于灵丘县城南七十五公里三楼乡曲回寺村,其地背九龙岗,面对背岭诸峰,是一个群山环护的小盆地。中有独峪河自东而西流过,峰回路转,山势雄伟。曲国寺为五台山下院,古称“哭回寺”,有藏龙卧虎之称。皇家朝山每经此地,想建行宫因有九龙下山入虎回头之势,系佛门之地,不能建宫。
该寺遗址位于村之中部,最后被日寇烧毁,从残存基石可知,昔日寺院为两进,山门、钟鼓楼、中殿、大殿、配殿并有跨院;因寺院址恰在九龙岗之阳的居中位置,历来基地以寺为主,居民系后来迁入,发展成现在的村落的。
在曲回寺附近,高至九龙岗、阎背岭,下及山脚、台地、独峪河畔,散布有墓丘状的土石冢,当地民众称之“塔”,传说有三百零六座,目前明显辩认者有四十六座,每个冢丘(塔)之下填藏着大小不一数目繁多的石佛造像,故称之为曲回寺地下石佛群。
以村西“斗江岗”地之“两塔”为例,高三至四米,周约三十米,因冢南下部开洞,可观察到,冢之下为一长方形石框,长约六米,宽点五米,高一点五米,系用当地乳白色片麻花岗岩石块垒置。石框上部用略经加工的石条排列封顶,再上堆土做墓丘状。石框南端用雕有七像的巨石封门,石框内正中线上,建五尊坐像,座北向南,而后整齐排列,像高约一点五米,沙岩圆雕,可见为跏跌坐,宽衣博带,头有发髻,而部丰润秀美,神态各异,栩栩如生,伸手入可摸最南端坐像,拂去面部尘土,眉目清晰,五尊坐像两侧立有小石像,因洞内光线很暗,且倒卧土淹,数量不清。
“斗江岗”地另一冢,亦有洞,从洞中观察,其佛像位置,与前冢相同,之南缘亦用浮雕七像的巨石封门,封门石之上首下部,刻有“天宝元年”、“天宝十载”铭记。
曲回寺历史沿革,据元至元二十二年(公元1285只)蓬庵所作《曲回寺碑记》:“肇自大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有大禅师慧感,俗姓王氏,北京人也,初往此山,奉诏创此寺,持旨赐曲回山寺”,同碑又说:“析流封源,本寺自开元二十一年,迄今大元国至元二十一年,续五百五十年,相传相袭”。由此可知,曲回寺原名“哭回寺”,是公元733年,慧感大师奉旨创建的。
石塔与石像冢的关系,前碑记有“天宝十年奉诏因建石塔三百六座”,如今曲回寺附近,只有明清时的一座小石塔,而群众所称道的“塔”却是出有石刻造像的石像冢,因此碑文中有的“石碑”,即是石像冢。这与“斗江岗”地西侧一家,封门石上“天宝十载”铭记是吻合的。也就是说,曲回寺始建于唐开元年间确证无疑,行文至此,告一段落,就用笔者两首绝句结束此文。其绝如下:(一):香断山深少客踪,辟云净域恨千重。尝心不现青莲宇,野老尤言天宝封。(二):颓祠寒谷自凄凉,沙塔残碑两大荒。鹤去巢空遗冢在,至今野老道唐王。
张梦章(文博硕士) 中华诗词学会会员 中国散文学会会员 山西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 大同作家协会会员 大同周易研究协会常务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