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墙
明期时的西口是“杀虎口”,它是内地与北方民族互市的市口之一,位于边墙的杀虎关,市场设于边墙关外,边外蒙古地区统一于清朝统治之后,长城内外成为一体,内外商路畅通,归化,绥远两城,(注)在商贸军事方面取代了“杀虎口”成了与东口(张家口)相对而言的“西口”,时间在康熙中后期。
清朝一代,因形势所需,山西人曾掀起几个“走西口”的浪潮,西部蒙古地区便成了山西人的第二故乡,特别是大同人。尽管对少数民族有过不等价交易的不体面历史,但在沟通民族文化,互通有无,土地开发等方面还是有一定献的,其中出现了不少佼佼者,对此本文就所集资料以“最”概括,率献于读者。
边墙
晋剧随商路走出杀虎关来到西口,当归化城的商业发展到顶峰时,有“小部黎园通上国,千家闹市祝丰年”的诗句概括,什么“小班馆子”“大戏馆子”且不必说,就是关帝、玉皇、财神、三贤、三官、文昌等庙会的死日子以及行社中的活日子,戏也是接连不断地演唱不完,四郊夏秋两季的祈雨、酬神等更是非唱戏不可,人们把“三村”“四村”等视作好台口,直到如今呼市东郊白塔村的原始戏台墙壁上还留有许多台口“到此一乐”的字迹。
《内阁大学士刘统勋私访归化城》的手抄本中有“云中班在此演唱”的记载,时在乾隆年间,这也可算作最早来此地的演唱晋戏的大同人了,光绪至民国年间名演员在西口演唱不衰,其中以大同浑源籍十三红最为有名“…十三红姓孙名旺,字培亭,浑源西留州人,约生于同治末年,家境贫寒,幼时与其弟孙庆同到张家口学艺,在东口唱红后又到“西口”闯码头,后又从太原进了北京,托一个六王爷介绍入宫供奉,为元元红、十三旦之后又一出色的北路梆子名伶,死于1926年终年五十多岁。
西口古道
十三红在归化了烂班,挑了头牌,与长胜班、吉升班在十王庙、三官庙、南茶坊、关帝庙唱起对台戏,轰动了归化城,后来偷离归化,经太原到了北京。攀龙班主走了十三红成为当时归化城的塌天大事,民间编了一大段话,现只留下其中一段:“十三红跟上赖小子往东一窜,侯攀龙买马就赶(读段),武瑞堂(钱商)的钱盘子反看,“不待见”(风月女子)的红鞋懒换,信成厚的烫面饺子剩下一半,好活了刚从口里上来的忻州圪旦”可见十三红在西口之影响。
归化城最早的商会组织名叫“醇厚堂”,那时无管理市面的行政机构,醇厚堂既是商会又行使镇公所的行政权。“醇厚堂”是商人自治组织,沿袭杀虎口醇厚堂而来,以后被“乡耆府”取代,醇厚堂改名为醇厚社,成为绸布、纸马行的行社组织,历年执事者多是大同人。
另外清末西口书院中最有名气,最受学生爱戴的山长是大同人夏恭;教师中以晋人吴天章最有名望。他们培养出不少有才华的学生,后来多数成为绥远的上层人物。
三十年代西口最活跃的大公报记者杨令德,四十年代最活跃的《申报》记者刘映元,其祖籍都是山西人。刘是大同左云人,临终仍操家乡口音。晚年仍不停笔耕,建国后从事内蒙地方志工作,被称为内蒙地方志专家,绥远省的活字典。
建国前西口新闻界第一个女记者是韩云琴其祖父籍山西寿阳;祖母则是山西大同;外祖母籍祁县。民初西口第一所女子小学由大同人韩全等向社会筹资建成,建校之早为女校之最。其间捐资最多的是大同籍妇女韩丁氏,捐献六百银元。
归化城最有名气的绸缎庄是“天顺泰”、“聚生泰”,其财东均为晋人,伙友多为祁县、大同、左云、右玉人。民国年间雄据归化城市中心洋式二层楼门面的绸缎百货商店“样源通”,财伙都来自大同。其创业经理是人称李小辫子的便是地地道道的大同人,该商号在同时代同行业中的营业额最大,公私合营后人们称为“二门市部”。
注:“绥远”,乾隆四年建成,位于归化城东北,相距里八里,是清代专驻八旗兵及其家属的,因出现在归化后,故又称“新城”,是现在呼和浩特的新城区范围内的中心点。但化城建于万历年间,原城范围很小,城内仅有土默特旗的都统衙门,议事厅等,铺面很少,字号都在大小召前。
康熙中期曾扩城,加成为品字形,随着商业的发展,人口增加,出现了以牲畜皮毛交易为中心的北头起(位北门外)围绕召庙形成的市区,归化城人叫做“南头起”,二区原来都属原来的归化厅管辖,故统称谓归化城,与后建的“绥远城”相对而言称之谓旧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