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河补习班》是最近很火的一个电影,这周我也刚刚带孩子看了。从头至尾,大概哭过四次。
这部电影讲了这样一个故事。邓超扮演的爸爸马皓文是位工程师,他设计的大桥在众目睽睽之下坍塌,最终,替单位背了黑锅的他,被送进了监狱。七年后,他出狱了,老婆已经跟别人结婚。儿子马飞成了学习成绩倒数第一的问题少年。
因为看《笑傲江湖》,马飞要被学校开除。亲妈差点给教导主任跪下都没说成。马皓文当着所有师生的面,跟教导主任叫板,他来给孩子辅导功课,如果能考到年级前十名,教导主任便不能开除马飞。
看到这儿,我居然哭了。可能有学习不好而被歧视的感同身受,可能有一种看到逆袭可能的豪情,可能有对一个蒙冤的穷酸父亲的可怜。普天之下的父亲,大多数可能都有过这样杞人忧天的时刻:我能不能一直给孩子最好的成长条件。最起码有房子住,有吃有喝,不用让他颠沛流离,受人欺负。
后来,为了给孩子买一台电脑当作生日礼物,马皓文在工地上干苦力,卖手表,卖血。这些总是容易感动已为人父母的我们。最后一次流泪就是看到马飞最终拿到年级前十名的那一刻,人生走向了第一个巅峰,纯真朴实的教育战胜了功利与傲慢。
一个倒数第一的孩子哪那么容易成为重点中学的年级前十名啊?最后还成为了整个学校的第一名。
逆袭到底能不能?能!
真实生活中,石家庄43中谷静老师教导和培养自己的女儿垚垚考上了北大。但是,但是垚垚作为学霸,也不是一开始就那么优秀。垚垚升初中时,班上60来个学生,她排名第47。拿到成绩,谷静老师和女儿都有点震惊,但很快平静接受了。俩人就商量:现在就是这样,那咱们定个目标吧。什么目标合适呢?女儿提议“考到班级前一半吧”。于是,三十名、二十多名、十几名……到升初三的最后一次考试,垚垚考到了班级第1名、年级第17名,这个成绩保持到了中考。
配图,图文无关
马皓文的很多教育方法都是对的。培养孩子的兴趣和求知欲,信任孩子,让他们自己愿意学习,这是无穷动力的源泉。马皓文带着儿子去工地,用一个简单的物理原理,找到了废旧建筑的爆破点,挣到了800块钱,让他明白知识的魅力。马飞说,现在我要开始复习功课了吗?马皓文说,那是你自己的事儿,自己决定。
上初二的时候,学校布置作业让家长写自己的教育故事,谷静问女儿垚垚:“你觉得妈妈什么地方做得挺好呀?如果可以,你觉得妈妈应该多做一些什么?”
垚垚回答:“就这样吧,挺好的。”
谷静又问:“如果可以,你希望妈妈坚持做的是什么?”
垚垚说:“坚持别太管我就行了,千万不要管我学习。”
配图,图文无关
电影中,马皓文曾经问马飞的老师,如果一个馒头已经蒸熟了,为什么要反复加热呢?他用这种方式来质疑预习和复习的必要性。
过多的重复肯定是有害的。
奥数班、英语班、国学班、乐器班、舞蹈班;培优班、补缺班、先修班;还有针对各种考试的刷题班、集训班、押题班……现在的孩子,不是上辅导班就是在去辅导班的路上。探讨辅导班是否能提高成绩,似乎有点冒天下之大不韪。但谷静却在新书《这样爱你刚刚好》中直言,大部分辅导班根本没必要,辅导班上多了甚至有副作用。
谷静从丰富的教学实践出发,分析了辅导班的利弊。好处是:辅导班一般都人数较少,方便因材施教,满足学生个性化的需求;能弥补学生课堂学习的不足。但弊端也很明显:辅导班一般针对考试而设,教学以知识点、考点、答题套路为主,很难解决孩子内在的学习动力和学习习惯问题。
配图,图文无关
辅导班上得多的孩子,很少有主动思考的习惯,更少有深入思考的习惯,他们更愿意老师给现成的答案和解题套路。最可怕的是,他们失去了对知识的好奇心和获得新知之后的成就感。
谷静观察到,班上一些初一暑假先修了物理和化学的学生,开学之后,课堂表现很浮躁,不肯深入思考,因为他们觉得自己学过了。这样的学生,一开始成绩略好,但随着学习的深入就没有任何优势可言了。自己的女儿垚垚,谷静没有给她报过早教班,也没上过多少辅导班。2016年,垚垚先后被多伦多大学和北京大学录取,目前在北大就读。
配图,图文无关
谷静老师是非常有发言权的,因为她的经验都来自实践,来自最亲最爱的女儿和学生。所以我们应该相信,孩子可以更自主,学习可以更快乐。
但是电影中邓超扮演的马皓文是否过于理想化和走极端了呢?对课本的预习和复习难道都不对吗?一个馒头蒸熟了自然不用再蒸,但是知识只学一遍你觉得就熟了吗?就像开车,你会基本的操作和知识,你就会开了吗?你不反复练习两个星期恐怕还是个二把刀吧。至于考试前两周请假带孩子去旅游看航展,冒险是显而易见的。除非真像马皓文对马飞说的那样——你是最聪明的孩子。
电影中的教导主任有点像反面角色,但是他的一句话也应该琢磨琢磨,高考分数出来就傻了。
总之,就是希望我们要相信孩子,给他机会和时间,努力做有意义的事,不要轻易放弃——今年某地有个考生,也曾在学校排名1000名,但是最终也考上了清华。
编辑/贾立芳
版权归河北河青传媒有限责任公司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