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脂高,是肉或油吃多了?错,是你脂肪代谢出问题!弄清才好降脂

2020-04-30     BTV养生堂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改善,很多人的血脂水平也升高了。

有的人健康意识比较高,当他体检时发现血脂高了,就会想到“我应该吃清淡些了,炒菜少放点油,还要少吃点肉!”

可是,血脂异常就是抽血前几天油吃多了、肉吃多了导致的吗?不妨来一起看看食物中的脂肪在我们身体里经历了怎样的旅程。

以很多人都爱吃的东坡肉为例。东坡肉的原料是半肥半瘦的猪肉。不同部位的猪肉脂肪含量也不一样,猪肥肉中含有高达90%的脂肪,而猪里脊肉中只含有7.9%的脂肪。猪肉中的脂肪主要是饱和脂肪,也就是甘油三酯、中性脂肪,卵磷脂、胆固醇、游离脂肪酸只有少量。

当我们享受地啃下一块东坡肉后,我们的消化系统就开始处理这块东坡肉了,牙齿把它撕碎、咀嚼,胃肠对它进行消化、吸收,甘油三酯、胆固醇等脂类在小肠黏膜形成乳糜微粒。乳糜微粒经过淋巴管到达静脉系统,也就是进入了血循环。乳糜微粒可以在血液中移动3、4小时,这期间甘油三酯被送到脂肪细胞中储存。

但我们抽血化验,一般都是空腹12小时后才抽的血,这时候血液中的脂肪并不是东坡肉中的甘油三酯和胆固醇。那这时候流淌在血液中的脂肪哪里来的?

乳糜微粒在血液中移动的3、4小时里,只送走了甘油三酯,那猪肉中不是还有胆固醇等其他脂类吗?它们被留了下来,最后被送到肝脏。肝脏会把各种来源的脂肪经过处理合成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s)。

我们吃东西的时候,肝脏会合成极低密度脂蛋白,但在饿着肚子的时候,肝脏也在合成极低密度脂蛋白。

所以,当抽血发现高脂血症时,并不是因为临近抽血这几天的大鱼大肉,吃进去的油脂没被消耗,而是身体的脂肪代谢出现了问题。如果真的抽血前几天大鱼大肉、脂肪没被彻底消耗,空腹抽血时,会看到管子上面有一层黄色的油脂,并且报告会提示“乳糜血”。这时候,护士会让你清淡饮食几天,再过了空腹抽血化验。

这种脂肪代谢问题,可能与生活方式有关,也可能是由肾透析、胆道阻塞等疾病引起的。

那是不是胖人就一定是会发生血脂异常呢?

有的胖子,抽血化验时,各项指标都正常;而有的瘦子,身上的肉肉很少,却发现自己血脂异常。所以说,血脂异常并不是胖人的专利,但确实胖人容易发生血脂异常;另一方面,瘦子也要长期关注血脂健康问题。

无论是超重、肥胖还是血脂异常,它们都是越来越多的人关注的健康问题。人们关心哪些油更健康,一天到底吃几个鸡蛋,怎么减肥,怎么看血脂化验单,怎么调理高脂血症等等问题。

这些问题的答案看似随处可见,可是也众说纷纭,而且大多像拼图一样散落在各处,需要我们自己去捡拾并拼凑,还要看看这一块拼在这里对不对。

为了让大家认清脂肪、正确吃肉,我们在专栏上架了一门《吃的科学/解码血脂》的音频指导课。这门课程由北京安贞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医师夏萌主讲。夏萌医生自己对脂肪的认识过程是比较有趣的。

曾经,为了更好地帮助病人通过饮食控制血脂,夏萌医生在门诊做了大量营养调查。但调查结果显示,很多血脂高的病人其实都是很少吃油、很少吃肉、很少吃鸡蛋。

这颠覆了夏萌医生以往接受的教育和认知:血脂高的病人要远离脂肪、要减少胆固醇的摄入、要多运动。

因此,更加困惑的夏萌医生,为了找到正确答案,翻阅大量文献,重新温习过去学过的医学基础知识,终于搞清了食物中脂类、身体中的脂类、血脂之间的关系。慢慢的,夏萌医生开始用这些理论去指导实践,帮助很多高脂血症的病人找回了健康。

在这门《吃的科学/解码血脂》这门音频指导课中,夏萌医生会把理论知识与实际案例结合起来,让你轻轻松松地搞清楚血脂那些事儿。无论你有没有医学功底,相信你都能在这门课程中有所收获!

点击下方专栏卡片即可订阅课程,用营养学的力量,维护自己的血管健康!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vXC5ynEBfwtFQPkd-Qo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