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新观察:公办教育集团应该慎行

2020-03-31     关中刀客一大别花乡


教育新观察:公办教育集团应该慎行

教育新观察:公办教育集团应该慎行

教育新观察:公办教育集团应该慎行

时下,公办教育集团正在悄然兴起,且有星火燎原之势。

何为集团?是为了一定的目的组织起来共同行动的团体。何为教育集团?是为了“促进均衡发展、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提高教育的质量”而组织起来共同行动的团体,是借用企业集团的概念,探索教育优质均衡的新方法。

我国目前的教育集团主要有两种:一是民办教育集团,一般是一个老板在不同区域内办许多所学校,各校间是地位平等,相互协作的关系,法人代表只有一个,是老板。一是公办教育集团,其一是一所名校或大校,吞并了几所薄弱校或规模比较小的学校,名校或大校是教育集团中的母校(或称核心校、中心校),薄弱校或规模比较小的学校隶属于母校,法人代表一般是母校校长;其二是几所学校联合,以一所名校为核心,各校有独立的法人代表。在此,我们着重谈谈公办教育集团的问题。

为什么国家投资办的学校还要搞教育集团?今年9月10日,北京西城正式成立四大公立学校教育集团。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对此评价为,成立教育集团,探索制度化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新模式,可以有效促进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国务院日前印发的《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扩大优质教育覆盖面,实施学区化管理,鼓励集团化办学,发挥优质学校辐射带动作用,提升各校教育教学整体水平。

名校领衔普通校,优质资源与普通校共享;中小学、中小幼、城乡联盟,打通相互间的界隔,携手并肩、互促发展,确实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择校、两极分化等问题,带动区域教育整体发展。但它也存在许许多多的问题,要冷静思考,切不可一刀切、一窝蜂或一意孤行。

1、平添繁琐,有违删繁就简的原则。我国基础教育目前实行的是县级管理,县乡两极联合办学的模式。一个乡镇是个小集团,一个县区是个大集团,集团中的各个学校本身就应该是一个合作体。合作情况优劣主要取决于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假如为了强化此项工作,搞一下一帮一、手拉手、合作校等活动,认真抓一下,也照样可以达到预期效果,又何必搞什么“团中团”呢?

2、不能全覆盖,或制造新的不平衡。我国目前经济还比较落后,教育事业的发展还很不平衡,优质资源还很匮乏。一个区域只有几所所谓的名校,这种名校又往往是由于地方政府的优惠政策形成的,出名的原因又主要是“升学率高”。此种情形下的“集团”能够达到质和量的全覆盖吗?显然不能,那么没有被覆盖的学校不是越来越弱了吗?

3、目的不纯者,比比皆是。改革开放后,教育也学会了通过各种方式赚钱,其中所谓的“名校”靠择校费就大赚了一把,交多少钱也上不了名校,名校生源如潮,薄弱校门可罗雀的问题很突出。于是就吞并薄弱校,使之摇身一变就成了名校,因此也就生源滚滚来,财源滚滚来了。

4、花拳绣腿,有名无实。集团形成之后,如何运作和评价?能否持之以恒,持续有效发展?学问很大,需要做的事情许多,搞得不好,还不如把时间、物力、财力和精力用到现有学校的提高上来。学校发展需要较多的教育投资和优秀的教师队伍,如果不能按实际所需配齐必要的教学设备,或不能遵循师资先行的规律配备合格师资,仅冠以优质学校的名称,那只能是徒有虚名,误人子弟。

在公办教育集团这件事上,我们不妨借鉴一下发达国家的经验。美国为了提高基础教育质量,是把缩小学校规模作为新举措之一;日本各小学的设备均按全国统一标准配备。即使是山区学校的设备和东京都内的小学的设备也毫无二致。日本的小学一般每个年级设有两个班,每班20到30人左右。一所学校一般都是12个教学班左右。每所学校都有一栋教学楼、一个体育馆、一个运动场、一个游泳池,人员五至八年一换。他们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下放权力、轻装上阵,办出特色,避免千篇一律。

(武宏伟/文)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vVowNHEBnkjnB-0zZtr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