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中这两位好汉最具慧根,李逵被鲁迅斥为奴才

2019-07-09   刘宜庆讲八卦

因为《水浒传》,武松的影响力巨大。

《水浒传》中这两位好汉最具慧根,李逵被鲁迅斥为奴才

刘宜庆(柳已青)

不喜欢《水浒传》中血腥和残忍,这种气息之中,众多好汉上得梁山来,却寻不到人生的救赎,他们中的大多数,没有觉悟,没有慧根,只图一味的快活。有李逵般杀人如麻的快活,有孙二娘做人肉包子的快活,有手刃奸夫贱人的快活。其实,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的快活,可谓今朝有酒今朝醉,不计明天的。唯独浪里白条张顺在西湖边饱食一顿,慷慨赴死前,展现出一丝温柔的诗意。

张顺是梁山好汉中的异类,别人都一身黝黑,或一身刺青,唯独他肌肤如雪,好像浪花中的精灵。他死于“一湖好水”,当时他的最好的结局了。张顺在西湖旁,看了半晌,道:“我身生在浔阳江上,大风巨浪,经了万千,何曾见这一湖好水!便死在这里,也做个快活鬼!”张顺的“快活”,也迥异他者,有了一丝魏晋的风度。西湖之畔,温柔之乡,多了一缕英雄之气。

昆剧中鲁智深的扮相。

《水浒传》中,有两位皈依佛教者——鲁智深和武松。我很喜欢这两位英雄好汉,他们不是盲目的上山下山,而是有了精神的解脱。

鲁智深是一个充满喜感和幽默细胞的禅者、武者,梁山好汉,并非真正的大侠,大多都是为了生计,盲目上山的。而鲁智深则有侠义精神,有大智慧,禅杖芒鞋走天涯。刚出场,倒拔垂杨柳,让人以为是一个有蛮力的鲁莽之人。并非如此,他内心简单,有赤子之心。他不是为了自身利益而行侠仗义,抱打不平,是为了弱者,该出手时就出手,拳打镇关西。鲁智深最后开悟,“听潮而圆,见信而寂”。沐浴更衣,圆寂涅盘,留颂曰:“平生不修善果,只爱杀人放火。忽地顿开金绳,这里扯断玉锁。咦!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

行者武松

武松一生,在江湖中沉浮,知人世冷暖。武松快意情仇,突破人性的底线之后,非常恐怖。今人诟病其滥杀,但其性格逻辑和出手方式,更贴近历史真相。血溅鸳鸯楼,杀红眼的武松滥杀无辜,张团练的家人、丫头、小厮,一口气杀掉12条性命。由此可见,被屈辱和仇恨扭曲的心灵,多么暴烈,多么可怕。

武松因为潘金莲,对女性极度仇恨,以致变态。今人厌恶其藐视妇女,缺少现代文明的意识,近似恐怖分子。但在宋元明时期,武松是顶天立地的英雄。武松如果有一丝西门庆之心,就非顶天立地的英雄了。金圣叹评武松之高,几近完人:“武松天人者,固具有鲁达之阔,林冲之毒,杨志之正,柴进之良,阮七之快,李逵之真,吴用之捷,花荣之雅,卢俊义之大,石秀之警者也。”征方腊,武松是大功臣。后班师时,武松拒绝回汴京,这就是武松的大境界了。他勘破红尘,看透鸟尽弓藏的游戏,不和你们玩了。在六和寺出家,八十岁圆寂。和功名之心犹炽的宋江相比,行者武松可谓超脱。

清末木版年画《李逵夺鱼》。

以现代社会的文明观照水浒,最让人讨厌的当属李逵。鲁迅斥李逵们为奴才,表示“憎恶”,就因为“他不问青红皂白,抡板斧‘排头砍去’,而所砍的是看客”。李逵们只因有些拳脚功夫,当在社会中遇到不公平,或者无路可走时,直奔梁山而去。而那些被欺凌的,在水深火热中的草芥百姓小民呢?梁山好汉不会代表百姓的利益,他们没有这样的境界,也没有这样的诉求。

李逵能代表老百姓的利益吗?

宋江率领的一百单八将,聚义水泊梁山,打着替天行道的旗号。这绝不是一场农民起义,且不说一百单八将里,几乎不见农民。反而更多的是无业游民,一百单八将聚义水泊梁山,网络三教九流,是一场流氓式的山寨结义。要么被朝廷镇压,要么被招安,没有第三条道路可走。宋江被招安,代替朝廷攻打真正的农民起义,真的是水到渠成。

中国历史朝代更迭频繁,再加之战乱、天灾以及严重的政治腐败,老百姓没有几天安居乐业的好日子。做暴民,还是做顺民;是揭竿而起,还是忍辱偷生,并不是自己所能决定的。梁山绿林好汉的故事,在每个朝代都可能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