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恨水三娶16岁周淑云,因为与两个妻子没有爱情

2019-05-27   刘宜庆讲八卦

张恨水与周淑云合影。

张恨水三娶16岁周淑云,因为与两个妻子没有爱情

刘宜庆

尽管张恨水有了两任太太,但不是他理想中的佳人,他追求爱情的梦想没有破灭。很快,周淑云走进了他的生活,成为他琴瑟相合的佳偶。

有一篇文章这样写张恨水和周淑云相识的经过:1932年,武汉遭受特大洪水,北平新闻界举行赈灾义演。张恨水演的是《女起解》中的崇公道,与之搭档演苏三的是一个妙龄女子。这个动作优美、唱腔甜美的女子是春明女中学生,名叫周淑云,给张恨水留下深刻印象。周淑云没有料到心仪已久而无缘得识的当红作家张恨水,今日竟与自己同台合演。

事实上,这是小说家言,为张恨水和周淑云相识增加了浪漫色彩。根据张伍说法:在北京一次游园会上,张恨水认识了春明女中的高中生周淑云。时间大概在1930年到1931年间。

很有更离谱的说法,演绎得像小说,更加戏剧化:

一天,张恨水正在聚精会神地编稿,一位妙龄少女破门而入。那女孩开口便问:“谁是《啼笑因缘》的作者张恨水?”张恨水抬头一看,少女那副咄咄逼人的目光正落在自己脸上,他不紧不慢地说:“小姐,我就是,你有什么事吗?”女孩说:“你害得我好苦啊,我给你的信为何不复?”张恨水说:“你是谁?”那女孩说:“我是北京春明女中的学生,名叫周淑云,今年16岁。至于要问我什么事吧?请看我的第三封书信。”说罢顺手将书信递给了他。张恨水打开信一看,好一个才女,分明是凰求凤呀!

周淑云出身于一个破落官僚的家庭,父亲早死,家里负担比较重,她爱读张恨水的小说,爱唱京戏,聪明伶俐,张恨水也非常喜欢京戏。张恨水虽然大周淑云二十岁,但他们两个人谈京戏,谈小说,很有共同语言。1931年周淑云嫁给张恨水时16岁,而张恨水时年36岁。周淑云为了爱情,不计名分,愿意做张恨水的外室。张恨水决定娶她为第三房夫人,并且热热闹闹地办了一场婚礼。张恨水又在北京租了一间房子让她居住。周淑云很会处理与前面两位夫人之间的关系,称文淑为大姐,秋霞为二姐,彼此亲如姐妹。

结婚之后,张恨水从《诗经·国风》当中的《周南》、《召南》取出“周”、“南”二字,给周淑云改了名字,就叫她周南。

张恨水与周南。

张恨水终于找到了他的爱情。周南会唱京剧,张恨水会拉京胡,张恨水拉着京胡为她伴奏。周南善于交际,陪丈夫去拜访朋友,接待宾客,她深得婆婆的喜爱。尽管小姑子的年龄都比她大,但是也很尊重她。她有文化,后来还学会写旧体诗,张恨水理想的夫妻生活——“红袖添香夜读书”——不再是梦。

张伍在《雪泥鸿爪:我的父亲张恨水》中有对母亲周南深情的描写,让我们看到这位女性的神采:

在讲“老礼儿”的谦谦君子氛围中长大的母亲,自然融进了善良、温柔、宽容及讲究礼仪等美德,在我和她生活过的二十几年中,我从没有看见过她厉言疾色地大声叱呼,偶尔发一次脾气,也是柔声细气的。

母亲喜欢京戏,母亲唱戏条件好,悟性高,而且认真地向内行学过戏,甚至向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雪艳琴请教过。父亲却是一条“左嗓子”,也就是歌唱者和伴奏的琴声合不到一起,两者各行其是,用梨园行的话说,就是“和胡琴说不上话”。不过有意思的是,曾经“粉墨登场”过的是父亲,而不是母亲。

张恨水与周南和儿子合影。

抗战初期,周南不避艰险,穿越千山万水,带着两个儿子来到重庆,与张恨水同甘苦共患难,一起度过了8年的抗战时光。有关这入蜀之难的情节,张恨水后来写进了小说《蜀道难》。 1942年,周恩来接见张恨水和周南时,赞扬了张恨水的小说是捅向封建势力的利剑,高度评价了周南是位了不起的新女性,转赠了毛泽东的问候、祝福及一段陕北粗呢布。

1948年底,正值新旧政权交替之时,张恨水突患中风,丧失写作能力。在周南的悉心照料下,恢复了书写和创作能力。就在张恨水的身体康复时,1956年周南罹癌,对张恨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看着妻子日渐消瘦,张恨水虽寸步不离病榻,终究回天乏术。1959年10月14日,周南香消玉烦,张恨水悲恸逾垣,长歌当哭,曾先后作“悼亡吟”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