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周年国庆成为共和国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这个国家的复兴将成为国人的信仰。只有在祖国的荣光下,每一个个体才能溢彩纷呈。 而拨动我们心弦的,总是那过往生活的涓涓细流汇聚的沧桑巨变。
老良续篇四:
小人书是个旧称,现在普通话叫连环画。
我二天前写了一篇拙文,里面说了我小时候的小人书,并把这篇拙文通过微信发给了一些的朋友。
五分钟不到,老朋友苏刚大哥就回了我的微信,他是老上海人,一位注册建造师。
他在回我的微信中写道:我小时候最喜欢看小人书,我的许多知识都是从小人书里面得到的。
真没想到,南北方那个时候都称连环画小册子为小人书,而且更没想到小人书的育人作用在南北方都是一样的不得了。
以时间上讲,苏刚兄长我十二岁,他看小人书算寻常,而我也许可算是租看小人书的最后一批租客了。那时我还不识字,只是从画面上看热闹,瞎猜乱看。
苏刚兄又说,在他家弄堂口就有一个租小人书的书摊,是苏州人开的,兼扫弄堂卫生。
真的没想到,南北方那个时候连小人书摊都一个样。
邻居老姜比我大五岁,当时他应该已经识字了。他看了我写的回忆小人书,说还应再加上一件事,就是大一点的孩子,会趁店家不注意的时候,偷偷地相互间换小人书看。
邻居傅大嫂在回我的微信里这样说道:我们这茬人,家家孩子多,我当年所在的一个年级,一共有十六个班,上学分上、下午两部分。不上学时,要到学习小组做作业。做完作业,有小人书的同学,就拿出来小人书来显摆显摆,然后大伙儿轮着去看。
不但看了巜刘胡兰》、《铁道游击队》等,还看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书中的保尔.柯察金,永远印记心中。高尔基的母亲、卓拉和舒拉的故事等等,所看的小人书真的不少。
但也有家里收入有困难的同学,他们没有时间看小人书,放了学就得回家帮大人织网、糊纸盒去了。回想一下,你说的真是那么回儿事。
看书的小孩子坐的都是小板凳,没有聚堆坐的,而店家坐的是门口边上的椅子,居高临下地看着这些分散坐小板凳看小人书的孩子们。
大学教师王虹菲在回我的微信中说:我也看过小人书,那时我家咯尔滨那也有出租小人书的,不过我那个时候没有钱,都是同学之间互相交换来看的。我现在手头还有一套高尔基的三部曲小人书。
苏刚大哥、傅大嫂、邻居老姜、王虹菲,还有我。大家记忆的不仅仅是一件旧事,更重要的,是我们记住了一个了不起的时代!
虽然这都是一些过去了几十年,甚至被同龄人淡忘了的以往琐事,但居于市井中的百姓,过得是柴米油盐的布衣日子,日子随着时间,也会推移成历史。回忆这些,也许会成为一种过来人的快乐,时间在变、生活在变,往事却是永远没法儿变了的。
29.09.2019 老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