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是一个国家必不可少的行业,为何如今如此难做?出路又在哪里?
现在做老板苦啊!
在广东,老板曾经是一种尊称,现在,有些当老板的却很不愿意被这样称呼。
现在做老板苦啊,特别是搞制造业的,有时真觉得上下无路,进退两难,日日焦虑,前途迷茫。
每天一睁眼便是各种成本开支,每个月面对山一样的薪资税费,在都是刚性约束,哪里的支出缓了晚了,马上就能要你的命。
而收入呢,捉襟见肘,入不敷出是常态,殚精竭虑焦头烂额常常得到的却是一堆应收账款。
聪明的人聪明的钱早就开始大规模地撤出制造业。
三年前,在一次复旦广东校友的小范围聚会中,来了22位校友,其中有20位从事泛金融行业,银行的、保险的、券商的、公募私募基金的、PE的、P2P、小额贷款的,只有两位跟实业相关,鄙人为制造业产业链做信息情报类服务,居然是二者之一。
这样的聚会,一方面让我为制造业的处境感到悲哀,一方面也为整个经济环境的脱实向虚感到深深忧虑。
老板们为什么这么痛苦?
中国制造业基本靠代工起家,在“微笑曲线”中处于最底端,活最脏最累,利润却很薄。
早年要素价格低的时候,还是有利润空间的。可是这些年,原材料价格在涨,人力成本在涨,办公成本在涨,唯有产品价格涨不起来。
专做外销代工的企业反映,洋人们把你的利润掐得死死的,能算到小数点后面两位数。
做内销的则因为某宝、某多多等电商平台把价格穿透,而线下的假冒无良小作坊企业横行,正经做企业的根本无利可图。
老板们的痛苦不仅来自市场。
公司利润本来已经薄如蝉翼,却还要经常与方方面面的权力部门打交道,谁也得罪不起,哪里疏忽照顾不到都可能会被“弄死”。
大多数做制造业的老板其实都不太善于与七所八站四面八方的人打交道,他们不是公关先生公关小姐,况且也没那么多时间用于应酬,因此内心痛苦又加了一层。
制造业的老板几乎就是个“超人”,要管产品,要管销售,要管财务,要管人力资源,还要懂法律,哪里出致命的问题企业分分钟完蛋。
没有人为你分担烦恼,但打你主意忽悠你想坑你钱的人却如过江之鲫。
我认识的一个老板,企业规模有几个亿,1000多员工,他成年在国内外飞来飞去。(注意:飞来飞去不是去旅游,而是为了生意。)经常飞的人知道,就一个字,累。
这个老板十多年大多数时间都是住在厂里的,他有老母要孝敬,有妻儿要照顾,但没有时间,停不下来。
有的专家总说老板们不懂生活,不懂管理,以前我搞大众媒体的时候也这样想,以为在机场候机室买几本书看看就可以对企业事务指手画脚。
这几年跟这些老板走近了才知道以前的想法有多幼稚,世界500强企业的做法能随便套用到中小企业吗?这是典型的“站着说话不腰疼”。
你来搞一个1000人的制造企业试试?那些在电视上在各类论坛上口若悬河高谈阔论的专家学者只需到这种企业做半年的老板,可能想死的心都有了。
有人说,老板们不是都很潇洒的吗?喝着拉菲唱着歌泡着妞就把钱给赚了。
可能的确有极个别的房地产老板和他们的二代过着这样的生活,可能的确有个别贪腐的国企领导人有很多情人和别墅,但是在以民营资本为主的一般制造业,说老板们整天灯红酒绿的社会舆论真的是误导。
其实大多数制造业老板都生活简单,衣服包包车子都很一般,有的甚至像苦行僧。
或曰:这么苦,这么难,他们为什么不选择离开?
他们不是不想,而是不能。
制造业企业往往要在一个圈子里建立一个庞大的生态系统,供应商系统、渠道商系统、行业人脉系统,方方面面牵涉的人很多,破产跑路注销企业的成本其实是很高的。
这样的事情一旦发生,你在这个行业这个圈子就再也呆不下去了,也就意味着这个人的事业生命就此终结了。
因为对制造业老板来说,离开一个熟悉的行业,到另一个陌生的行业东山再起几乎是概率极低的事件。
制造业,厂房设备车辆一大堆固定资产,供应链渠道端一大堆人脉,研发产品、销售产品、售后服务每个环节都要把心操碎,一年辛苦下来还挣不了几个钱,你说何苦来着?
前几天看到一篇网文,说某个企业一年200万的收入,利润只有2万多块钱。我想说,有利润算不错了,许多制造企业一年收入几千万,没有利润甚至亏损的比比皆是。
或曰:利润薄如纸,是企业没有竞争力,为什么不转型升级?
缺钱啊。本来利润不高,各种税费一除,一年下来根本难有积累;找银行呢,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喊了多少年,问题解决没有?您心里没数吗?
照明行业产业链的集聚区域珠三角、长三角、闽南三角洲都是中国经济最发达最活跃的地区,这些区域的制造业日子都不好过,其它地区东北、西北、中部地区中小企业的日子会比他们更好吗?
中国不能没有制造业
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一大成就是发展了全世界最完备的制造业体系,中国的综合国力因此大大提升。
“改革开放富起来”靠的就是工业,未来中国“强起来”还得靠工业。
我们永远要清醒地认识到,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世界第一人口大国来说,制造业过去、现在、将来都是国之根本,其重要性怎么强调也不为过。
中国最大的国情之一就是人多,就业难。
卢森堡可以靠金融业,泰国可以靠旅游业,甚至俄罗斯靠卖石油天然气就能很好地活下去,而中国绝不可能。
那么仅靠不到100个央企,仅靠阿里巴巴、腾讯等一些互联网龙头,能解决中国最大的就业难题吗?更不能。
有人说,从制造业中挤出的工人,女工可以做网络直播,男的可以做外卖小哥啊,让人只有“呵呵”啦。
毋庸置疑,国家政策、社会舆论的着力点还是要放在中小企业身上。
中小企业在全部注册企业中占比99%以上,解决80%的就业人口,是中国经济的“主要矛盾”,而制造业又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只有充分激活中小企业特别是广大制造业的潜能,让他们能够健康滋润地活下去,他们才有能力上供养政府财政,下供养员工家庭,全社会才会真正生动活泼地良性运转。
体系完备的制造业正成为当今世界国力角逐的重要砝码。
中国制造业能获得今天的国际地位,是中国人几十年的勤劳奋斗,用一代代人的心血和汗水换来的,来之不易,务须善加珍惜!
美国和中国的贸易逆差为什么那么大,就是因为美国制造业空心化,把又脏又苦赚钱又少的活让中国人干了。
美国人本来以为自己很聪明,中国人没日没夜地苦干,他们躺在沙滩上晒太阳,坐享中国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但多年之后,中国国力在制造业的底色上全面崛起,中国人持有的美国国债越来越多,美国人这才发现以前的路有问题,于是特朗普政府终于“恶狠狠”地和中国开打全面贸易战,并且发起制造业“回流”美国本土的运动。
制造业的出路在哪里
一方面我们的制造业面临着很大的问题,一方面又绝对不能没有制造业,怎么办?
在世界上有两个国家的制造业值得我们学习——德国和日本。
由于历史上日本曾让中华民族蒙受了太多屈辱和苦难,日本制造业这两年又正好出现了一系列丑闻,从主观上和客观上我们其实更愿意将学习的对象锁定德国。
文章转自网络仅供学习,不代表本人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我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