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凌薇
编辑 | 贝贝
“妈妈,我恨你!”
前段时间,这封信的主人,因为母亲再次家暴,坐上前往异地的飞机,打算落地就自杀。
我很难想象是怎样的绝望,能让一个能考上清北,前途一片光明的漂亮女孩,脸上毫无生气,一心求死。甚至几次下跪求民警不要给父母打电话。
在这个快节奏的现代社会,我们都在工作中面临着巨大的精神压力。
很多父母在公司是好好先生,回到家却对孩子喜怒无常。
长此以往,孩子有了巨大的心理创伤。
美国心理学家艾利斯认为,父母的心理素质对儿童的心理健康具有深远的影响,情绪平稳,心态豁达,行为具有理性的父母,会使孩子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并为他们的健康人格奠基。
访谈时,遇见过一个唯唯诺诺的高一女生。
她周末不敢回家,却不是因为爸妈对她不好,她害怕回家:
害怕听到父母的争吵,妈妈的叹息,爸爸的骂声。也害怕看到妈妈伤心,爸爸生气的场景。
一听到爸妈吵架,她就会惊恐地钻到床底下。
她每天活得小心翼翼,唯恐有什么行为,加剧了父母的冲突。
她的焦虑惊恐,不过是在为父母的不和谐买单。
有时,父母看似在自我承担压力,以为孩子不记事 。
但却不知,这些无休止的争吵都被孩子们记住心里,无辜的孩子在无形中成为父母发泄情绪的间接“出口”。
据调查显示,在中国,直到子女在高中就读,仍有5.43%的家庭每月至少爆发过一次争执。
这些,有意无意上演的形形色色的“情绪恐吓”,给孩子的心灵蒙上灰尘,甚至造成了人格伤疤。
心理学专家高飞教授,研究发现,父母的情绪波动得分与子女的焦虑惊恐得分有显著相关性。
他表示,其实,父母的情绪无时无刻在影响孩子。
不稳定的情绪,会造成孩子的焦虑惊恐,孩子也很难形成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父母的这种不稳定的情绪也就是喜怒无常:
对孩子好,只因为自己心情好。心情好的时候,对孩子细微的好表现都会大大夸奖,甚至还会满足孩子一些无理的要求;
但如若自己心情不好,孩子还没有按照自己的意向去做事,就会把这些情绪向孩子宣泄,随意指责和打骂孩子。
在这样培养下长大的孩子,因为无法判断自己的行为到底会导致什么,常常会感觉到茫然和无助,没有安全感,性格也会发生一些不好的变化,自然就无法适应社会。
何江,从湖南农村一步步走到福布斯俊杰榜。
关于寒门贵子他有他的看法:“我很感谢母亲这么多年来的支持,是她给了我勇气,让我能乐观开朗地迎接生活的未知。”
在何江看来,父母的文化程度并不重要。何江的母亲,和大多数农村妇女一样,没有什么文化。但她,性格温顺,从不和两个儿子发脾气。
记得何江刚考入重点高中时,一下成绩不再拔尖,他开始感到焦虑,怀疑自己是不是读书这块料。
这时的母亲,并没有对何江有太多的责备,更没有说,“家里花这么多钱供你读书,你就读成这样”这类激烈的话语。
她只是鼓励何江再试试,耐心地跟何江说,家里刚开始改种农作物的时候也是收成不如以前,但现在不也走过来了吗?
正是这份徐徐春风的温暖,让何江成了第一位站上哈佛大学毕业典礼的中国大陆学生。
其实,当孩子们犯错时,家长们的不理性,并不会让孩子们突然变好,反而会让孩子错失一个成长的机会。
而且,这突然的大发雷霆,背后的生气情绪往往会让孩子惊慌失措。
孩子也不会去反思自己的错误,因为此时,孩子们的注意力放在了我们的情绪之上。
还有的小孩,会因此产生叛逆心理。
所以,面对孩子们的小小错误,我们不妨做一个何江母亲一样的温和派。
当你相信孩子能够改正错误时,他就真的能改正错误。
多一些淡定,少一些无常,做一个理性的父母。
当然,一味的压抑、克制脾气也不是良策。
情绪,是无法压抑的,压抑的情绪最终会以更失控的状态爆发。
而这种失控,往往会在不经意间,出现在孩子面前,反而,会给孩子造成更大的伤害。
所以,及时调整自我心理轨迹,在子女面前展示健康平稳的精神风貌,其实,也是为人父母的责任。
《新家庭如何塑造人》一书中,提出了这样的建议:
我的闺蜜小乐是个暴脾气。
以前,我常开她玩笑,你这有了孩子,肯定是被孩子恨的那种。
可谁知,有了孩子后,哪怕孩子指着她骂,她也不会跟孩子吵起来。
有次,我开玩笑说她,你怎么突然这么温顺了,都不发脾气的啊,从二哈变成泰迪的节奏啊。
她跟我说,当妈以后,她看了不少心理学的书籍。
慢慢也明白了,人非圣贤,没有情绪的是机器,不是人,要懂得接纳情绪。
孩子有情绪是很正常的,我们要允许孩子有喜怒哀乐,这是孩子成长的必经之路。
而现在,对于她自己的情绪,她也不会刻意地掩盖。
反而会回到自己的房间,好好地审视自己的内心。
慢慢地,她也发现,当允许自己的内心有情绪,不管是高兴,还是悲伤。
生活好像也没有那么糟糕,自己生活的幸福感也提高了不少。
应允自己拥有不良情绪,其实,是对自己一种无偿的爱。
这样的关怀和情绪体验,对父母自身的成长是极其重要的。
著名运动员孙伟的经纪人田颖,在接受采访时说,她把情绪管理当做她的工作。
她说,她有一个日记本。
每次她生气、伤心的时候,都会把自己的情绪波动写下来。
当写完的时候,好像对这个事情就没有那么在意了。
把内心的真实想法忠实地记录下来,也是一种心理学家所提倡的情绪表达方式。
当我们把整个事情的来龙去脉想清楚的时候,往往理智就战胜了情绪,又能淡定地去迎接风雨了。
电影《奇异博士》中几乎无所不能的古一法师说,“我们永远无法消除我们的魔性,我们只能学会生活在它之上”。
其实,情绪也是一种魔性,我们无法消除情绪,只能通过合理的方式去表达情绪。
而通常,情绪,是至少两方的事情。
如果想让对方放弃点燃你的怒火,最好的办法是自己先放手。
著名教育学家扬·阿姆斯·夸美纽斯,在面对和子女的矛盾时,常常这样做:
深吸一口气,停止争吵。
对孩子说,“我想要一个抱抱”
他第一次这样做的时候,儿子表现出了疑惑,他再次说,“我想要一个抱抱”
孩子将信将疑地给了他拥抱。
在他坚实温暖的胸膛下,孩子慢慢平复了情绪。
然后,他放开孩子,说,我们一起看看怎么解决这事,好不好?
最后,事情得到了顺利解决。
其实,不管是孩子还是成人,爆发冲突时,不妨通过拥抱停下冲突。
拥抱,是每个人从出生起就自带的需求,能够给人力量,让人感到温暖。
拥抱之后,再进行倾听、倾诉和沟通。
这样,我们将情绪通过真实的表达释放掉了,自然不会对孩子造成影响。
在情绪平稳的理性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具有安全感、自信心,对社会也充满同情心,在集体生活中,乐善好施,人际关系良好。
而在喜怒无常的理性缺失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则没有安全感,不自信,对他人充满敌意,社会适应不良,人际关系紧张。
所以,给予子女一个理性平稳的成长家庭,是父母的义务与职责。
为人父母,情绪稳定而乐观,那个心有美好的小孩,就能在家这个小港湾,一点点构建自己,最终坚强地走向外面的天地。
凌薇,一个梦在星辰的coding狗,心理学专业双修背景,理财小能手,一个喜欢文字,热爱教育的志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