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一直被认为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直至今日,我们仍可称自己是炎黄子孙。然而,对于黄帝本人及其时代,我们却知之甚浅。黄帝所在的“五帝时代”是中国社会演进的一个重要阶段。司马迁的《五帝本纪》剔除了五帝传说中荒诞不经的部分,树立了黄帝作为华夏始祖的形象。
今天那我们就来聊聊这个。
关于黄帝的传说
五帝时代是一个传说大于真实的时代。其年代久远,史实固不可考,因此涌现出了关于五帝的种种传说。年代久远加之传说纷杂,使得探究五帝时代的真实历史就成了史学上几乎无法解决的难题。王国维曾说过:“研究中国古史,为最纠纷之问题。上古之事,传说与史实混而不分,史实之中,固不免有所缘饰,与传说无异;而传说之中,亦往往有史实之素地。”
想要一窥上古历史真貌,如斯之难矣。关于五帝的年代、生平事迹甚至于五帝是哪五位帝王都有多种说法。
在先秦的著作中,如《荀子》《逸周书》《庄子》《吕氏春秋》等都出现过对于“三皇五帝”的记载。三皇五帝到底是谁?历来众说纷纭。张守节在《史记正义》中提出:司马迁依据《世本》《大戴礼记》,以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为五帝,谯周、应劭、宋均皆同此说 ;而孔安国《尚书序》,黄甫谧《帝王本纪》,孙氏注世本,都以伏羲、神农、黄帝为三皇,而把少昊、颛顼、帝喾、尧、舜称为五帝。
第一种说法也就是司马迁《五帝本纪》中所采用的说法,最先提出此说的是《大戴礼记·五帝德》。
《五帝德》中宰我问五帝于孔子,孔子回复到:“黄帝,少典之子也。曰轩辕。......颛顼,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也,曰高阳。......帝喾,......玄嚣之孙.....帝尧......曰放勋......帝舜......曰重华。”这种看法应该来自《国语》。
《鲁语》中有这样的记载:“黄帝能成命百物以明民共财,颛顼能修之,帝喾能序三辰,以固民,尧能单均刑法以仪民,舜能勤民事而野死。”
第二种说法来源于西汉末出现的《世经》,其按照五德终始说依五行相生次序排定了一个古帝王系统,这种说法由《古文尚书·序》正式确立。《古文尚书·序》记载:“伏羲、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少昊、颛顼、高辛、唐、虞之书,谓之《五典》,言常道也。”
日本汉学家泷川资言所著 《史记会注考证》一书中,在论及《五帝本纪》时,曾综述了历代对于五帝的看法,总共有三种意见。除了上述两种外,还有一种认为五帝是伏羲、神农、黄帝、少昊和颛顼。
以《史记·五帝本纪》为主的黄帝故事
在司马迁的记载中,黄帝是少典之子,他在“神农氏世衰”后应时而起“惯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炎帝作为与黄帝同时代的首领,与黄帝进行了三次战争,最终黄帝胜利。《史记》并未对黄帝与炎帝之间的关系详加叙述,但《国语·晋语》中就有这样一段记载“昔少典氏娶于有虫乔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对此,《史记索隐》作出了解释。司马贞说少典是诸侯国号,而不是人名。在《帝王代纪》中记载炎黄二帝中隔了八帝,五百馀年。若少典是炎黄之父,黄帝怎会在五百年后才代替炎帝成为天子?而且在《秦本纪》中记载颛顼氏之裔孙曰女修,吞玄鸟之卵而生大业,大业娶少典氏而生柏翳,也证明了少典是国名。而黄帝是少典氏后代子孙。
《史记》中黄帝分别战胜了炎帝和蚩尤,确立了自己的地位。但对于这些战争的记载,司马迁剔除了很多较为荒诞的部分。如司马迁记载黄帝与炎帝作战时,强调“治五气,蓻五种,抚万民,度四方 ”是黄帝获胜的关键,而不是说黄帝胜利是使用了神仙方术。
关于黄帝与蚩尤的战争,《五帝本纪》的记载也十分简洁:“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擒杀蚩尤”《帝王世纪》中记载黄帝与蚩尤的战争时则说“凡五十二战,而天下大服”《龙鱼河图》中更是将这场战争戏剧化,写黄帝得到玄女神的帮助制伏了蚩尤,天下臣服。
司马迁将黄帝列为五帝之首,他在《太史公自序》中说“维昔皇帝,法天则地,四圣尊序,各成法度。”他这么做的原因一直为人们所重视。我以为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黄帝在汉代的地位。《汉书·艺文志》中所记载的书籍托名黄帝所做的就用二十一种,黄老思想是西汉初期的主流,司马迁之父司马谈就是位黄老学者,司马迁受其父影响,自是对黄老之学颇有研究,所以后来班固评价司马迁《史记》时就有一句“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uyMhu24BMH2_cNUgtZW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