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关系,多少都有点儿“装”

2019-07-31     简极pro



来源 | 网络


看过一篇文章,作者写了自己对“特意”的理解。

一次,有朋友到他所在的城市,去他的单位找他。他看了看朋友手中的纸袋,指出:你是去黄河宾馆开会吧。

朋友承认后,他说,那就不是特意,是顺便。在他看来,顺便就是顺便,特意就是特意,没有顺便特意。

还有一次,他去看一个朋友A,正赶上A要去参加另一个朋友的生日饭局。

过生日的朋友他也认识,只是不太相熟,朋友A硬拉着作者一起去了。

落座之后,A有意替他在寿星面前圆场,XX听说今天是你的生日,特意过来……

作者虽然明白,这个情境下,按常规他应该附和别人的好意,最起码也应该用沉默来应对。

但是,他就是非常任性地不想配合。沉吟片刻,他终于开口说:我不是特意,是凑巧。

这句话吸引了一桌人的注意力。

朋友A顿时陷入尴尬,勉强笑了一下,你看你,特意就是特意嘛,有什么不好意思的。作者没有领情,说:没什么不好意思的,可我真的不是特意。

所有人都笑了,A感叹,哪有你这种人,给你搭好了架子你都不上。

作者的解释是,无功不受禄。

很显然,他也明白这种特意不过是一种客气,是表达某种尊重,但他就是不能容忍这种世故。

他认为,用语言的帽子扣在并不符实的行为上,在本质上就更像是一种情感高压,甚至近似于诈欺。

虽然作者标榜自己真实纯粹,不做作,但也许下次,朋友就不会顺道去看他,也不会为他圆场,因为谁也不希望碰一鼻子灰。

人际交往中要留有余地,这不是圆滑,而是必要的分寸。不知礼无以立,人生在世,要遵循基本的礼节。

比如,见面时打招呼“你好”,告别时说“有时间一起吃饭”,即使心里未必是这样想的。

这无关真伪,而是一种基本的修养。

不知进退,陷别人于尴尬之中,这不是随性,而是自私。

在公开场合拆穿别人的各种伪装,当所有人都揣着明白装糊涂的时候,非要把所有事摊开,轻而易举地把最外面的那层脸给划破了,最后还觉得自己深明大义。

这一类人,最好敬而远之。

不管不顾拆穿别人的行为,不是直爽,而是自作聪明。真正的聪明,是懂得推己及人,多替别人解围,如果做不到,至少也要装糊涂。

有位作家说过,平常大家都是装,装,不可耻。无论多么率性的人,也会有伪装的时候,不可能完全呈现真实的自己。在与人交往的时候,要采取一种多元化的态度。

尽可能从善意的角度解读对方的意思,即使看透对方的行为和动机,也假装迟钝。

有时候,糊涂不失为一种精明。看破不说破,看穿不揭穿也是一种善良。

-end-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uhFXYWwBUcHTFCnf10n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