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确诊人数超16万,新冠肺炎会成为“末日瘟疫”吗?

2020-03-16     中信出版集团

生命是一份复杂的礼物。

——《病者生存》

2012年10月16日,英国《每日邮报》上刊登了这样一条消息:

英国病毒学教授、流行病权威专家约翰·奥克斯福特预言,在5年内,人类可能会面临一次超级病毒灾难,届时,这场病毒有可能带给人类毁灭性打击。

这则预言被科学家们形象地称为“末日瘟疫”。

1918年西班牙流感爆发时的美国,警察上街也得戴上口罩

事实上,就在这个世纪,人类就遇到过不少大范围传播的传染病,比如鼠疫、狂犬病、“埃博拉”等等。

瘟疫总是来势汹汹,令人猝不及防。如今,我们正面临一场全球性的大瘟疫,截至到北京时间3月16日,除中国外,全球已经有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确诊超过8.6万例新冠肺炎感染者,病例数超过中国。其中不乏政界高层和国际明星。

世界卫生组织也终于宣布:新冠疫情可称为“大流行”

图/新华社

“我们以前从未见过冠状病毒引发的大流行。我们以前也从未见过得到控制的大流行。”

英国政府首席科学家帕特里克·瓦伦斯13日接受采访时提出了一个“群体免疫”策略,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讨论。

群体免疫即在某种情况下,有足够比例的人群对传染病具有免疫力,这种传染病便不能在人与人之间传播。如果英国用这种办法,将需要大约60%的人口感染新冠病毒,而根据目前的数据来看,新冠病毒的病死率在2%左右,也就是有数十万的死亡代价。

英国首相鲍里斯·约翰逊召开会议强调英国将进入抗疫“延缓”阶段

这个说法一出,随即引来了人们的反对,目前已经有超过10万人请愿呼吁英国采取更严厉的防疫措施。

《人类大瘟疫》的作者马克·霍尼斯鲍姆提出:“尽管我们尽了最大努力来预测流行病的到来,并为迎战它们做准备,却总是被打个措手不及。”

为什么在经历了那么多次大瘟疫之后,人们在面临一种新的传染病时,依然像一个缺乏经验的“新手”一样频频翻车?



无法预测的“大流行”

既往的经验告诉我们:问题不在于流行病是否会出现,而在于何时出现。

很多人都在责备世卫组织对新冠病毒威胁的评估太不及时,或许是因为在此前,人们尝试预防可能大规模传染的疾病时,已经有几次“翻车”经验了。

1976 年和2003 年,科学家们认为世界即将迎来一场新的流感大流行,结果却发现流感暴发是虚假预警,危险并没有来临。

2009 年,世界卫生组织宣布,两种各自流行了 10 多年的著名 H1N1 猪流感病毒发生重组,强强联合,成为墨西哥猪流感病毒,并可能会引发大流行,于是启动了全球流感大流行的防备计划。

理论上,这会是 21 世纪第一场疾病大流行,也是 41 年来的首次流感大流行。

正如1918年的西班牙流感一样,墨西哥猪流感也是 H1N1型流感,它可能会像百年前的大流感疫情那样,引发大量的人感染和死亡,各国政府应做好准备。

然而,尽管世界卫生组织的声明引发了广泛的恐慌,预期中的“病毒末日”却并未来临。

当人们意识到墨西哥猪流感并不比季节性流感更严重时,人们开始指责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其“捏造”这次疾病大流行预警的目的是帮助疫苗制造商和其他特殊利益集团获益。

因此这次在新冠肺炎疫情上,世卫组织显然谨慎了不少,但或许比起所谓的“造成了过度恐慌”,如今真实发生的“全球大流行”才是我们更不愿看到的。

图:世界卫生组织官网

不管是否为大众所熟悉,这些流行病都揭示了一点,那就是新病原体的出现可以多么迅速地推翻医学常识。

在缺乏实验室知识、有效疫苗和治疗药物的情况下,流行病引起不安、恐慌和惊惧的力量也远超我们预期。

世卫组织的预报“翻车”也就不难理解了,当面对未知却迅速发展的病原体时,一切的预测都显得有些无力。



我们一直在“帮助”病毒变异

对于一切有的生命来说,都有两项重要的任务要去完成:生存和繁殖。

病毒也不例外。

自1940 年以来,科学家已鉴定出了335 种新型人类传染病。这些新疾病中有近三分之二是动物源性疾病,其中有70% 起源自野生动物,而在动物中,蝙蝠携带的病毒种类又远多于其他哺乳动物。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2月11日发布的疫情报告,这次新冠病毒就很有可能和菊头蝠存在关联。

约翰·奥克斯福特的“末日瘟疫”的预测依据就是:大约每10—40年便会出现一种高致病性病毒,而病毒平均每年有10次变异,因此,30年中病毒可能变异300次,而每300次变异中,就有可能出现“超级病毒”

而在今天,我们还是无法及时地预测大规模传染病的暴发。不仅是因为微生物的变异性很强,还因为,人类一直在帮助微生物变异。

正如马克·霍尼斯鲍姆在《人类大瘟疫》中所说的,一次又一次,我们帮助微生物占据了新的生态位,协助它们传播到新的地区,我们通常却要到事后才看清这一点。

城市化和全球化似乎是最关键的原因。在很多大城市,人口数量造成城市过度拥挤,增加了病毒传播的风险。而新技术有时还为病毒的传播推波助澜。

比如,空调和现代冷却系统能有效地将人们与蚊子隔绝开,但正如SARS 暴发时那样,水塔和通风扇气流也能带来新的疾病风险,尤其是在酒店和医院等封闭环境中。

国际旅行和国际商务带来的更紧密的全球互联是另一个关键因素。

16 世纪,天花、麻疹和其他来自旧大陆的病原体需要几周时间才能到达新大陆,黄热病等疾病的传播媒介想要在美洲扎根则需要更长时间,而在拥有国际航班的今天,一种新病毒可以在72小时内到达地球上的任何国家。

不是微生物自己完成了这项创举,而是我们人类的技术替它们完成的。

在所有的新发传染病中,有一半是由细菌和立克次氏体引起的,这恰恰反映出由于抗生素滥用,环境中还存在大量的耐药微生物。

所以,究竟是病毒太强还是我们给病毒提供了滋生的温床?



逃不开的“抗疫周期”

在这次疫情期间,很多人翻出以前的作品,然后发出前人“神预言”的感叹,其实这些“神预言”的背后不过是人性本身,因为细看历史我们就能会发现,千百年来,人类对于瘟疫的反应,几乎都经历了下面几个阶段:

1. 忽视期:在疫情之前,人们往往毫不在意,当疫情发生之际,很多固有的认知都会被证明是错误的,而反映过来时,病毒已经悄然流行开了。

在历史上,这些“固有认知”有:空调系统不会给酒店客人和医院的医生和病人带来风险(比如“军团病”初期人们是这么认为的);埃博拉病毒不会在西非传播,也不会传播到大城市;寨卡病毒(一种通过蚊虫传播的病毒)是一种相对无害的蚊媒疾病。

电影《传染病》中,最早因新型传染病毒突然死亡的人,医院连死亡原因都无法给出。

2. 幸存者偏差期:在疫情暴发的初期,很多人会想“怎么会轮到我呢?”。

比如在这次疫情初期在武汉爆发时,如果你是一个远在东北的居民,你也许会觉得武汉离自己那么远,所以还很安全。

再比如,这次疫情席卷全球前,如果你是一个居住在南美国家的人,你会认为这是发生在中国的事情所以毫不在意。

你或许还会听到诸如“有些人没戴口罩也没事”的言论,于是导致防御措施不够,扩大了传播。

3月4日的伦敦地铁,仅有少量乘客佩戴口罩。图/路透社

3. 恐慌期:在人类文化中存在一种近乎普遍的本能反应,那就是对外来者的恐惧心理,它有一个正式的名称叫作“惧外恐惧症”(xenonophobia)。

当人们意识到了疫情的严重性之后,恐慌情绪开始蔓延,一个主要的表现就是抢购囤积生活物品,现在几乎全球所有受疫情波及的国家都出现过超市被搬空的景象。这是人类对于未知恐惧的本能反应。

4. 接受期:加缪在《鼠疫》中写道,当鼠疫席卷了整个城市“他们不再注重购买的衣服或者食品的质量了。大家都全盘接受一切了”。

慢慢地,人们开始习惯与瘟疫共处的常态,并开始接受这种新的生活方式。

5. 结束庆祝期:瘟疫渐渐消退,可能是研发出了疫苗,也可能是莫名地消失,无论是哪种方式,在与之抗争之后,当灾难终于结束,人们不免聚集在一起,一起庆祝,对于传染病的消散,我们往往归于人类自己的胜利。

6. 遗忘期:正如加缪所说的,“在同鼠疫博弈,同生活博弈中,人所能赢的,无非是见识和记忆。”

而记忆,总是会随着时间被冲散了,直到下一次新的病毒席卷而来。



疫情会短暂结束,但永远不会消失

如果说,这次疫情有什么能够留下的警示的话,毫无疑问的是,它提醒了傲慢的人类,这不是一颗人类能够完全主宰的星球——肉眼不可见的病毒,也和我们共同拥有这个星球,甚至共同拥有我们的身体。

2009年之前,科学家都一直认为,健康人的肺里是没有病毒或细菌的。后来才发现,人的肺里平均驻扎了174种之多的病毒,其中只有10%是已发现病毒的近亲,另外90%都是陌生病毒。

图/环球网

在我们的身体里,有一些貌似没什么用处的“非编码DNA”,科学家最初把它们称为“垃圾DNA”,但近年来科学家发现这些DNA有很大比例都与病毒有关。

进入20世纪之前,科学家已经掌握了不少关于病毒的重要知识,他们知道病毒具有传染性,体积小到不可思议,也知道一些病毒会导致特定的疾病,比如狂犬病。但是还有很多的病毒,是科学家未能探索到的神秘领域。

微生物是渺小的,单独的一个微生物个体肉眼不可见,但当你把所有海洋微生物作为一个整体,那么所有鲸鱼、珊瑚礁和其他海洋生物都会相形见绌。

粗略估算,地球上10%的光合作用都是病毒基因开展的。也就是说,你每呼吸十次,就有一口氧气是病毒惠予的。

在演化史上最近的瞬间,人类脱颖而出,病毒对我们的生存功不可没。原本就没有什么“它们”和“我们”之分——生物在本质上只是一堆不断混合、不断闪转腾挪的DNA而已。

最后,让我们回到“病毒”这个词本身。它原本就包含了两面性,一面是给予生命的物质,另一面则代表致命的毒液。

病毒在某种意义上确是致命的,但它们也赋予了这个世界必不可少的创造力。

疫情终会结束,而病毒将会永存,创造和毁灭就这样一次次结合在了一起。



参考资料:

[1] 《人类大瘟疫》 [英] 马克·霍尼斯鲍姆 著 中信出版集团 (即将出版)

[2] 《病毒星球》[美] 卡尔·齐默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3] 《病者生存》[美] 沙龙·莫勒姆 乔纳森·普林斯 著 中信出版集团

[4] 《鼠疫》[法] 阿尔贝·加缪 著 湖南文艺出版社

[5] 《科学家称5年内或爆发西班牙流感式"末日瘟疫"》 沈姝华 国际在线

[6] 《英国“群体免疫”引争议!200多名科学家联名反对》 中国日报双语新闻

#互动小福利#

在这次疫情期间,你对病毒有什么新的认识和了解呢?

关注【中信出版集团】,进入【历史文章】中同名文章,在留言区和阿信一起分享吧,阿信会随机抽取两位小伙伴,送出《病者生存》《瘟疫与人》两本书。

中信出版社推出的又一全球瘟疫史力作,讲述我们人类与病菌搏斗的曲折历程,构建人们对于全球性流行病的全新认识,反思人类与病菌的关系。即将重磅上市:

疾病不是生物进化的bug,病毒、细菌、寄生虫也不是多余的存在: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ucO45nAB9upT6pbTzq3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