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央视出了一个纪录片《在武汉》,刚上一集,短短两天时间,在B站就有超过百万的播放量,评分更是高达9.9。
这是一部记录在这特殊时期,生活在武汉各类人群的故事,有各个岗位的工作人员,也有普通老百姓。
这让阿信想到了豆瓣现在最热的一个话题#和新型肺炎有关的记忆#。
#和新型肺炎疫情有关的记忆#
在这个话题下,有超过1万的人参与讨论,在这些讨论中,最多的还是关于普通人的生活,这些人中,有奋斗在发热门诊的医生护士,有确诊了新冠肺炎的患者,有在武汉生活的武汉市民,有临时跑腿送外卖的健身教练……
今天阿信想和大家分享的,就是这些平凡人的故事。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在武汉,志愿者,成为了这个城市"流动的生命线"。
武汉实行交通管制之后,很多人的出行成了问题,特别是医护人员上下班的保障。
陈杰是一名出租车司机,现在他也是武汉志愿者中的一名,白天保障社区,晚上出车接医护人员。
志愿者司机是医护人员的护航者
成为一名志愿者,不仅是身体上要承受风险,还是一件很考验心态的事情。当在志愿书上“不顾生死、义无反顾”的下面签上自己的名字时,心中滋味,可能只有自己能懂。
志愿承诺书上醒目的“不顾生死,义无反顾”
另一名志愿者大象(化名)是一名探险队队长,成为志愿者之后,他愈加感受到病毒的残酷。
由于早期防护物资短缺和防护意识不足,志愿者当中出现疑似感染的情况,前期帮助大象联络各种信息的志愿者丹丹(化名),是一名特别努力的女孩,后来大象才知道,她身体出现了不适。
大象开始帮助丹丹采买一些生活物资,当他在小区楼下看到原本要强的丹丹拖着疲惫的身体慢慢走过来时,这位“硬汉”流下了眼泪。
当病毒凶猛袭来时,每一个人,都可能成为它攻击的对象。它能让一个健康的年轻人,短短几天时间,就变得虚弱不堪。看着身边的志愿者,一个个倒下,大象有说不出的沮丧。
还有的志愿者,虽然无法去到武汉,他们通过网络集结,成为了这场疫情中一股“看不见的力量”。
他们按照自己的专业和需求分成了许多小分队:
科普疫情知识和预防方法;采集和汇总求助信息,联系社区,帮助患者尽快可以入院;给武汉留守孕妇们提供医院信息和帮助;征集当地志愿者,提供、交换供需信息,运送医疗物资,接送医护人员和患者,等等。
身处美国湾区的陈恕行,从疫情开始蔓延开始,就没有睡好过。
“虽然我身处一万公里之外的美国。丈夫在武汉读过书,那里有我们共同的美好记忆,从未想过脑海里有春樱和热干面的武汉会与“肺炎”、“疫情”这两个词联系起来。“
二月伊始,在朋友的介绍下,她终于加入了志愿小组,又陆续加入了好几个小组。
陈恕行的的工作非常繁杂,有时候是给医院打电话问收治流程、联系求助者核实信息;大部分时间是在几个组之间穿梭,在微博、豆瓣和朋友圈收集求助信息、填写表格,私信求助人核实信息,帮助求助者寻找入院途径。
需要帮助的人太多,有时候,陈恕行也会有一种无力感:
“那么多求助的人,那么多急需救治的人,可能几小时就是生死之别,但床位只有那么多,总有一部分人得不到及时的救助。
有志愿者打电话核实,家属哭泣着说,家里两个八十多岁的老人已经垂危,现在就是在等死。
放下电话后,小伙伴问我,这种情况可以加快处理吗?我感到心被捏碎了。”
很多老人都怕拖累子女 图/纪录片《武汉:我的战“疫”日记》
除了生病需要救治的患者,还有许多人,在这场疫情中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
天猫店壹点灵是一家为顾客提供付费心理咨询的小店,除夕那天,壹点灵开通了免费的心理援助,并分三批招募了500名心理咨询师志愿者。
即便这样,壹点灵的运营负责人、心理咨询师黄晶告诉人物的记者,自己每天都闷在房间工作,一天只顾得上吃一顿饭,电脑忙到烧坏了一台。
最初,他们只有湖北专线,后来,这一项目面向全国展开,迄今共接到了超过14000个咨询者的求助。
这些求助者中,有病人,有病人家属,有在交通枢纽工作的民警……心理咨询师要做的,就是帮助他们融化心里的焦虑的冰峰。
这些各行各业的志愿者,他们用自己的力量,在为战胜疫情努力着,虽然不安、沮丧和焦虑,但他们也彼此安慰:“这是黎明前的黑暗,挺过去,就好了。”
“瞭望者”
在这次疫情中,公众最关心的,除了病毒本身,就是“武汉正在发生什么“?
于是有这么一群人,他们去到了武汉,将武汉的种种,呈现在了我们面前。
他们,就是记者。
目前大约有300多名记者在武汉,他们被称为“瞭望者”。透过他们的镜头和文字,我们看到了武汉的街头,看到了方舱医院内部的情况,听到了武汉居民的需求,了解到了武汉的最新情况。
在这次疫情报道中,也涌现了许多优质的报道,而这些报道的基础,源于两个字——“真实“。
要获得“真实"的报道并不容易,尤其是“疫情报道”。
上海某报社的记者老林在接受刺猬公社采访时说:
“我做记者做了十几年。一直在跑国内的突发事件,比如缅北战事、汶川地震等,这些事件的危险看得见,摸得着,闻得到。但疫情报道特别不一样,看上去很平静,但是风险无处不在。”
老林在武汉方舱医院拍摄 图/老林 刺猬公社
最大的危险就是外出被感染的风险。凤凰卫视的记者罗羽鸣说,因为现在她是一个比较危险的人,摄影师即便是在室内拍摄她,都会做好防护措施,与她保持一米以上的距离。
在报道中的罗羽鸣 图/风视频
当然,还有一些其他的危险,很多记者都是瞒着家人在外跑采访的。武汉某报社记者叶行在李文亮医生去世的那天晚上去了武汉中心医院。
“我当时想,李文亮医生如果离开了,我就相当于去送他吧。如果他醒过来了,那我就相当于迎接他吧。“
叶行拍摄的武汉中心医院“急诊”门口
到现在为止,叶行的家人也不知道他去了医院,“如果知道了,大概会不让我再外出采访了吧。”
财新和三联作为这场疫情中备受瞩目的媒体之一,从疫情一暴发,就深入武汉,寻找疫情背后的当事人。
财新传媒的创办人胡舒立曾说:
“新闻作为一种职业,必须是专业化的,有基本的操守,它必须服从事实这个最高权威,新闻不是宣传,也不能是宣传。”
这些帮助我们“看见武汉”的记者,是他们记录下的是当下,更是历史。
将滴水汇成大浪
在武汉,千千万万个普通人,每个人都在努力着。
美团外卖的外卖小哥老计,在微博上记录下了自己疫情期间送外卖的心路历程,还会实时更新各个店的口罩、食物情况,简单朴实的内容让他收获了6万多的粉丝,还会有武汉当地的人微博私信求助他。
有一个女生跟老计说她咳嗽,很害怕,几乎每天都哭……老计帮这个女生买了止咳的药,可能不知道如何帮助这个女生,他把与这个女生的聊天发上了微博,立即就有许多网友发来鼓励的话,大概希望能够最大帮助这个女生,这条微博老计连发了两遍。
在武汉离汉通道封闭之后,市民购买日常用品十分不方便,外卖订单爆满,骑手严重不足,于是原本是一名健身教练的辛野,也下载了骑手软件,成为了一名临时外卖员。
辛野刚开始因为对小区和路都不熟,加上疫情下,很多门和路都不通了,导致走了很多冤枉路,迟到了好几次,但人们都很理解,还会叮嘱他路上千万小心。
困守在家里无法出去购买食物和生活用品的大多是年迈的老人或者是行动不便的慢性病人,还有一些在家进行隔离的家庭,外卖就是他们生活下去的“生命桥梁”。
在辛野的外卖单中,最多的是排骨、青菜和挂面
除了需要食物和生活物品,还有很多已经离开武汉的人,宠物还在武汉的家里,离开时他们并没有想到会这么长时间回不去,加上武汉城内公共交通停运,照顾小动物,成了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于是除了送外卖,辛野也开始帮助无法回武汉的人喂养小动物。
辛野在豆瓣上记录下他的骑手生涯:世间哪有什么天使,无非是一些勇敢的人
对于被帮助的人和家庭来说,辛野、老计还有志愿者们,就像是英雄般的存在,但大家都是一样是肉体之身,也会害怕,也有感情。
现在这场疫情正在慢慢好转,很多地区都下调了应急响应等级,人们也在慢慢恢复原来的生活,但当我们能摘下口罩正常走上街头时,也希望大家将这些残酷时刻的温柔瞬间,随这场危机一起,被记住。
因为这是一场每个人身处其中的经历,有些人,他们永远的留在了黑夜中没能走出来,但更多人,他们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用自己微弱的力量聚集成了黑夜中的炬火。
在经历之后,我们带着这些感动和反思,继续拥抱生活,这样,才不负这些义无反顾为我们带来希望的人。
在武汉这座城市里,危急时刻,那么多人无畏地走向风暴之眼,撑起重灾之地。每一个看似微小的力量,终将汇聚成我们击退病毒的大浪。
参考资料
1. “欢迎来到人间“ 豆瓣
3. ”一条“ 豆瓣
4. 那些身处疫情一线的记者:每次采访回来,就像捡回一条命 刺猬公社
5. 我在美国为武汉患者整理求救信息 陈恕行 三明治
6.普通人,照亮普通人 林念 人物
7.纪录片《武汉:我的战“疫”日记》 央视记录
8.一个外卖员的武汉直播 张文 真实故事计划
9.纪录片《在武汉》
一个个真实鲜活的个体故事,理解他们,也就理解了中国年轻一代的生存状况:
如何写一个好故事?专业讲师和普通人共同执笔,让写作变成一种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