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里,我们都是战士”——聊城市传染病医院急诊科的抗“疫”故事

2020-02-11   聊城新闻网

文/图聊城日报全媒体记者吕婷实习记者赵琦通讯员代可张玉奇

急诊科120司机洪贵余接到出诊电话,与医务人员一起,快步跑出急诊科。

“在这里,我们都是战士”——聊城市传染病医院急诊科的抗“疫”故事

急诊科医护人员做好防护,准备接诊。

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牵动着千万人的心,无数医务人员舍小家、顾大家,挺身而出、冲锋在前。他们是医院接诊急症患者、分流患者的窗口卫士;他们穿梭于急救中心各病区,承担着急救中心日常的接诊、护理工作;他们分秒必争、救死扶伤,用汗水守护每一位病患的生命。他们,就是急诊科的医护人员。

2月5日,记者来到市传染病医院急诊科,探访那些发生在他们身上不为人知的故事。

孙良友:连续接诊5个多小时,几乎不吃不喝、不上厕所

“一开始我挺紧张的,但只要投入到工作中,就只想着怎么能尽快治好患者,时间长了,反而没那么紧张了。”急诊科副主任孙良友是急诊科接诊患者最多的人,经常参与异地转诊新冠肺炎患者的收治工作。为了做好个人的防护工作,他反复穿脱隔离衣、防护服、N95口罩、双层手套,回来之后再反复整理、消毒,不论是白天还是夜晚,出诊的脚步都坚定有力。

“在这里,我们都是战士!”身为急诊科副主任的他,深知自己肩上的重任,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不敢有一丝懈怠。孙良友介绍说,在去接诊感染者的路上,由于身体出汗,戴上护目镜经常看不见路,看不清患者病历上的字,无形中增加了不少麻烦。有时鼻梁处被压得疼痛难忍;穿上防护服,接诊5个多小时,几乎不吃不喝、不上厕所,防护服里的医护服装被汗水浸透……虽然有很多困难,他们都要咬牙坚持。

刘霞:第一时间上交请战书

“虽然自己力量有限,但我愿意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大年初一,120护士长刘霞在朋友圈看到驰援武汉的队伍出发,再也按捺不住自己想要加入他们的心情。

刘霞的丈夫是市复退军人医院的医生,与她一样奋战在一线。当刘霞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丈夫的时候,他当场就答应了,“只要你想好了,我就全力支持你,家里的事你不用担心!”随后,刘霞上交了请战书。

刘霞是一位勇敢的请战者,也是事无巨细的贴心人。工作中如何合理安排出诊,如何做好出诊人员、车辆的防护以及值班人员的就餐问题,都是她重点操心的事情。“看起来是一些琐碎的事情,但这也是保证工作顺利高效开展的关键。”刘霞说。

王彦:逆行的“90后”,关键时候不能退缩

有人说,“哪来什么白衣天使,不过是一群孩子换了一身衣服,学着前辈的模样,治病救人和死神抢人罢了”。聊城市传染病急诊科王彦就是这群“90后”的其中一个。

疫情爆发时,原本因骨折休假的他主动提出取消休假,顶了上来,拄着拐杖坚持在一线。在他看来,急诊科的工作“一个萝卜一个坑”。“身为‘90后’,我应该敢于担当,关键时候不能退缩。”王彦说。

在做好急诊科工作的同时,他还加入聊城市蓝天救援队,参加过多次救援任务。由于他对救援工作比较熟练,几乎每一次的接诊、转诊,他都会参加。虽然行动不便,他却自愿为其他人进行指导。

急诊科里的故事时时刻刻都在发生着。急诊科医护人员18年来累计献血量达5万毫升;在疫情期间坚守一线并主动献血的120工作人员谢景;“身为党员,冲在抗疫第一线”的急诊科120司机洪贵余;积极请战,希望参与支援湖北武汉的护士王伟……这些故事如同水滴落入心盘,凝聚成抗击疫情的磅礴力量。警报再次响起,“出发,救人!”永远是他们“与死神斗争”的宣言。急诊科里的医护工作者,是最美的逆行者,是平凡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