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晓林(左四)
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赵宗锋
这几天,从湖北凯旋的聊城市人民医院首批援鄂队员梁晓林,一直在隔离酒店认真学习业务知识。
“支援一线期间,感觉自己还有很多方面的不足,我要不断地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24日上午与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连线时,梁晓林说,正好利用这段时间扎实学点知识,恢复好体力,争取以最好的状态投入到以后的工作中。
大年初一星夜驰援湖北,一线奋战50多天,如今回望,梁晓林感慨万千。
疫情面前坚决不退 但对家人充满愧疚
把时光的指针拨回2020年1月25日,大年初一的下午。
在市人民医院一个大会议室内,即将出征的梁晓林和妻子秦红荣长时间地拉着手。妻子也是一名医护人员,对于梁晓林的选择,她非常理解和支持。但前路艰险,尤其是在当时,疫情在湖北正是最凶猛的时候,即便相信丈夫的能力,对秦红荣来说,不担心是假的。
梁晓林是家中独子,两个孩子还小。尽管如此,父母对他此行也很支持,这让他在出发前,心里稍稍安定了一些。
“十七年前的那场非典,是前辈们顶着‘炮火’守护着我们的生命安全,如今也到了该我贡献力量的时候了,我岂能退却。”在写给妻子的一封信中,梁晓林这样说。
疫情面前坚决不退,但其实对于家人,梁晓林是充满愧疚的。
“每天再累也尽量抽出时间联系家人,哪怕发个信息,怕他们担心。”梁晓林说,妻子在传染病医院工作,该医院也是聊城市新冠肺炎患者定点收治医院。妻子是一个工作认真的人,白天上班,晚上要照顾孩子。大儿子不到4岁,小儿子还在吃奶。他后来才知道,有一次老大发烧烧了三天三夜,输液整整10天,妻子总是趁着中午吃饭时间回去给孩子打上针,然后再赶回单位上班。每次等孩子们睡觉了,她还要坚持学习,真是特别不容易。
“父亲每天上班,腰椎本就不好的母亲每天白天独自照顾两个年幼的孩子,身体肯定吃不消。妻子偷偷告诉我说,母亲晚上总是失眠,害怕我出事。”梁晓林说,有很长一段时间,他感觉自己做儿子、父亲和丈夫都很不称职。
“等我回家之后,我想吃爸爸妈妈做的菜,给家人们一个大大的拥抱,没有什么比家人更重要了。”梁晓林说,他还想当面感谢医院的领导和志愿者们,是他们给家人在生活上提供了帮助,给自己以巨大鼓励。
没多少人想成为英雄 责任和担当带来勇气
“刚开始确实有些担心,因为对于这个未知的病毒,有些陌生和恐惧。谁也不知道怎么应对。习惯了山东的地暖,刚到黄冈的时候,环境的潮湿寒冷让我不适应,但因为害怕病毒随风传播,所以空调也不能用;再加上穿上厚重的防护服总觉得胸闷气短,戴着眼镜护目镜总是起雾,没办法高效率地完成各种医护操作,又怕给下一班同事增加工作量,所以内心总有些焦虑。”谈及刚到黄冈的状态,梁晓林这样对记者说,不过后来通过学习交流其他“战友”的经验,慢慢的问题都克服了。
梁晓林至今习惯于把那些并肩作战的同事称作“战友”。这是那个类似战时环境里,一种心理上的真实感受。在最艰难的阶段,黄冈是湖北省除武汉外,病例数最多的城市。对此,梁晓林和同事们有着清晰地认识,所以他在一篇日记中写:战争才刚刚开始,我们还需要继续努力,加油!
“有位重症组的老师,家族高血压史,可能是劳累过度,差点在病房里晕倒,但她还是坚守岗位。她说不能拖大家的后腿,给战友们增加工作负担,她的这种坚守很让我感动。”谈及在黄冈让他印象深刻的同事,梁晓林说,援助湖北这次经历,让他学到了很多,看到了很多一线人员都是不顾风险,舍小家顾大家。“他们教会了我什么是家国情怀,什么是大义担当,什么是医者胸怀。”
“和我日夜并肩作战的站友们,有的孩子才刚刚断奶;有的推迟了婚期;有的家里的亲人去世了,只能把伤痛埋在心里;有的是瞒着父母去一线的,怕他们担心。”梁晓林说,“其实没有多少人想成为英雄,只是责任和担当给了我们无所畏惧、勇往直前的勇气。”
如果还要面对危险 肯定还会主动请缨
在梁晓林的印象里,最危险的阶段,是刚开始那一星期。
“一开始生活环境不适应,工作流程不熟悉,再加上工作量比较大,心里有很大的压力。那时候,为了判断新冠肺炎患者的氧合状况,每天要给患者采血做血气分析。而抽取动脉血,靠的是护士用手指触摸患者的动脉,凭感觉去采集。”梁晓林说,隔着几层手套很难确定血管的走向及深浅度,这给操作带来了极大的难度。后来慢慢就熟练了。“凭借过硬的基本功和娴熟的技术,我的采血成功率非常高,这让我非常开心。”
医护人员的工作中,技术过硬只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
让他印象深刻的病人中,有一位老先生。“一开始看到我们,眼神里满是愧疚,好像是做错事的孩子,便秘也不好意思说。”梁晓林说,他给老先生用了开塞露,还是不管用,于是梁晓林带上手套,用手指一点一点地把大便抠了出来,“其实作为监护室的护士,我觉得没什么,碰到这样的情况,每一个医护人员都会这样做。大爷一直在说谢谢,我看了感觉心里挺难受,就说,大爷你把我当你的儿子用就可以。大爷就哭了,其实我也哭了。”梁晓林说,这次援鄂的经历也必将成为他职业生涯中宝贵的经验和财富。
“如果还要面对那样的危急时刻,我肯定还会主动请缨。”尽管还没回到家,但梁晓林一点也不含糊地说,“作为一名医护人员,救死扶伤是我的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