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电灯被发明并普及后,人类的“白昼时间”被大大延长。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市灯光的作用,也从简单的照明功能成为衡量一座城市国际化程度、城市活力的标准。
人们在追求城市亮起来、美起来的同时,似乎很难在城市中看到繁星点点的浩瀚星空,路上也没有了皎洁的银色月光。
夜空,离开我们多久了?
黑龙江漠河北极村
为了保护城市的夜间天空环境,4月13日,西安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发布《西安市城市夜景照明启闭时间管理实施方案》,设立城市暗黑保护区,将西安城市夜景空间划分为许可设置区、限制设置区和黑暗天空保护区;明确了对于西安夜景照明的平日、周末、节日三种管理模式。
西安市城管局表示,合理控制全市夜景照明的亮灯时间,促使夜景照明工程更加有效的服务于城市夜游经济的发展,在展示西安的城市夜景形象的同时,为市民提供舒适、宜居的生活环境。
如此看来,西安正在着手平衡经济效益和城市生态。让城市发展“既要夜间经济,又要安静夜空”。
城市暗黑保护区无疑是西安城市管理的进步和亮点!
其实,在中国城市中,杭州于2013年出台的《杭州市主城区城市照明总体规划》,首次提出要在杭州设立城市黑天空保护区,治理光污染对生态的影响。
2019年5月5日,杭州市政府批复《关于杭州市区城市照明总体规划(修编)》,杭州成为首个将“黑天空(Dark Sky)”概念引入城市照明规划体系里的中国城市。
西安的“城市暗黑保护区”与杭州的“黑天空”异曲同工,也是从城市生态入手,防止光污染,促进打造低碳城市,践行“亮灯不扰民”。
其实,在国际上,有专门的黑暗天空保护组织,即国际黑暗天空协会(IDA)。它成立于1988年,致力于夜空保护工作。截至2019年8月,该机构已经在全球六大洲认证了120多个国际黑暗天空场所,面积超过90000平方公里。其中包括国际黑暗天空社区、国际黑暗天空公园、国际黑暗天空保护区、国际黑暗天空庇护所、城市夜空点6个类型。
其中,比较著名的是新西兰麦肯齐盆地的特卡波镇,该小镇居民从1981年起就开始自发减少灯光照明,严格按照科学计算安装灯具,保证了小镇璀璨的夜空。每年有大量的游客前往观星。
这为城市夜空生态保护提供了借鉴路径。
新西兰麦肯齐盆地特卡波镇
在城市亮化日益丰富今日,黑暗夜空保护已经是城市发展与保护并重的重要内容。
这次,西安无疑走在了前列。
在这一过程中,重在加强城市规划和管理,尤其是夜景照明的生态设计,减少人工白昼污染。
比如,在夜景照明设计之初,充分考虑生态环境因素。在综合考虑城市的功能属性、环境特征和景观资源等因素基础上,对城市区域进行照明区划,将区域亮度划分等级,进而实现城市夜景照明的亮度控制和节能。
相信,西安还将进一步细化和优化城市夜景照明管理。在未来,夜空,大概也会成为西安吸引世界目光的原因之一。
正如“国际黑暗天空周”活动的发起人詹尼弗·巴罗所说,夜空是宇宙给我们的美丽与壮观的礼物,应该是让大家欣赏的,不应该被掩藏和浪费在光污染之下。
西安,也有你一片夜空。(作者 柳洪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