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节前的靖边“活埋亲母案”

2020-05-09   国际在线陕西频道

原标题:母亲节前的靖边“活埋亲母案”

5月10日就是母亲节,大家都在想着如何给母亲选礼物、送惊喜、表达爱。

而在榆林靖边,却发生了一起“活埋亲母案”,像一场现实题材的讽刺剧。

5月2日,58岁的马某,用手推车,将79岁的母亲王某从家里拉了出去,活埋在离家2公里外的一处废弃墓坑内。

事情发生后,引得一片哗然。

根据警方披露的作案动机,靖边县公安局一位办案民警透露,嫌疑人马某称因老人摔了一跤后丧失了自理能力,自己每次次回家,都会看到母亲把屎尿都拉在床上,家里臭烘烘的,他受不了。

让人不解的是,即便如此,也不能成为身为人子的马某“活埋”母亲王某的理由。

错愕下、愤恨下,似乎应该思考,何以至此?

养老,仅凭子女可能不够

随着国家的发展,国人的人均寿命也在不断增加。从1949年的35岁,1957年的57岁,1981年的68岁,2018年的77岁,见证了中国人从饥寒交迫到物质丰富、从缺医少药到病有可医的“华丽转身”!

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人口数据显示,截至到2018年末,我国最新的老年人口数据为:60周岁及以上人口24949万人,65周岁及以上人口16658万人。

在“华丽转身”的同时,随之而来的还有一种“老年人的共识”——“老来难”。

在城市,即便在经济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快节奏的生活,也让子女照顾、陪伴老人成为一种奢侈。而绝大多数的普通人家,面对老人,总会有一天需要你在单位与医院间奔波。

在农村,60岁以上还在从事各种农活、打工的老人不在少数,隔代抚养(爷爷奶奶抚养孙子孙女)成为常态。更多的是老人为年轻人分担,而不是年轻人让老人享天伦之乐。

被埋母亲王某的遭遇,一定程度上折射了当下的家庭养老问题。

在国家提出的“老有所养”体系下,应鼓励有能力的社会机构和更多人投身养老事业,加大对民营养老机构、长者社会服务组织的资金和政策扶持力度,在土地、运营资金、人员培训等方面提供协助,鼓励民间资本与社会服务组织间的多领域合作。

即便子女无法赡养老人,也能通过政府兜底、社会力量,让老人有个去处和依靠。

若想避免此类事件,不能只靠道德约束,因为无法用道德保障生活的尊严。这恐怕需要更大的社会投入,拉老人一把,仅凭子女的力量显然是不够的。

马某如果被判刑,母亲以后怎么办?

母亲的伟大,在于爱子女如生命。

“被埋母亲”王某在墓坑里整整度过了近70个小时,直到获救。但据村民说,王某被挖出来后,曾无意识地说过,“是她自己爬进去的。”如今,仍在病床上的王某开始担心儿子,她害怕儿子被送进监狱。”

如今,马某也对自己的行为后悔万分。我们当然也不愿意相信马某就这么心狠,没有踩实的土,或许也是马某挣扎的内心吧。

母亲得救,大儿子被抓,似乎事件告一段落。但转了一圈,老人家还是要面临谁来赡养的问题。

经民政部门对老人家进行的入户调查,王某的家庭条件不好,家中三个儿子,除马某外,二儿子是低保户,另有一个儿子在甘肃,目前其他家庭成员的情况还在核实中。

从整个事件来看,马某的妻子是个好儿媳,应该是愿意承担赡养王某的责任。同时,当地政府部门应该根据实际情况给予相应的帮助。

“活埋亲母案”是一面镜子,照进现实的你,反思如果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自己要做身为人子该做的事,无论生活多么艰难,都要倾尽自己的爱,去爱自己的家人。(作者 柳洪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