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量明星+IP”成低票房的背锅侠,到底掩盖了哪些问题?

2019-09-30   艾维电影

一提到“流量明星和IP”,不少观众眉头一皱,脱口而出“烂片”!其实不然,对一部电影来说,这样的宣发套路与成败无关,却与质量有关。

要不然《复联4》那么大的IP,那么多一线明星,照样成为2019全球票房最高的电影。同样,《诛仙1》票房不俗便说明这一点。

而要真正发挥出两者的功效,这就需要影片宣发团队把流量明星和IP自带的“带货能力”释放出来。

流量明星的作用有多大?

在《上海堡垒》那里,流量明星不好使,到《诛仙1》这儿,流量明星却起了关键作用。

《上海堡垒》投资3亿多,当红明星鹿晗出演男一号,但票房仅有1.2亿,血本无归,还背上了暑期档第一烂片的恶名。9月13日上映的《诛仙1》则是情况相反,前期宣传力度不大的情况下,首日票房达到了1.4亿,虽然接下来逐日递减,但截止到9月25日,票房已达到3.77亿。要知道《诛仙1》的制作成本仅有5000万元。

图片来源于网络

很多人把《诛仙1》的成功归结为“流量明星的带货能力”,从影片的市场表现上讲是成立的,毕竟男主肖战和女主孟美岐都是2019年最火的明星。

《诛仙1》的导演程小东最引以为豪的是选了肖战做男主。早在《诛仙1》选角阶段,肖战还是名不见经传的“X玖少年团”成员,作品寥寥无几。谁知今年夏天《陈情令》热播把肖战推向了流量明星的高度。一个普通的决定却给影片带来了不一样的命运,这其中带有运气的成分。

彼时,《诛仙1》押宝在101女团成员孟美岐身上,孟美岐是95后,她背后是强大的90后、00后粉丝经济。只不过肖战意外走红后,让影片增加了一大筹码和亮点。《诛仙1》赚了!

所以,影片也及时做出了调整。先是改名,由《诛仙》改为《诛仙1》,把续集提上日程。有意思的是,影片最初的名字就是《诛仙1》,片方一开始是要拍出一个系列,但今年年初《诛仙I》杀青时,名字则变为《诛仙》,很可能发现市场有变化,片方失去拍系列电影的自信,但显然改回《诛仙1》说明了片方的心态又有了变化。就是重拾了“流量明星+IP”带来的自信。

肖战和孟美岐的粉丝亦是相当给力。早在9月13日影片上映前,粉丝们已在网上为《诛仙1》摇旗呐喊,让影片未映先热。忠诚的粉丝还筹划了多城的包场电影,肖战的粉丝44座城市城包场,孟美岐的粉丝52包场。首日1.4亿的票房,粉丝们是中流砥柱,贡献了真金白银。

只是接下来粉丝热度一过,票房大幅度下滑,此属正常。依靠流量明星成就一部电影纯属偶然,带有运气的成分,口碑和质量才是关键。

流量明星也有1+1>2的特殊功效

这几年,流量明星×进口大片,这个看似“不着边际”的组合,正成为进口电影叩开中国市场大门的常用套路。

2015年,迪士尼为《星球大战:原力觉醒》请来了鹿晗,作为中国的“官方大使”;2016年华纳兄弟出品的《蝙蝠侠大战超人》请来李易峰;2017年二十世纪福斯出品的《王牌特工2》请来王俊凯;2017年派拉蒙影业出品的《变形金刚5》请了张杰……这些明星为进口大片带来了不少热度。

比较明显的例子是真人版《狮子王》。今年7月12日,迪士尼年度大片《狮子王》全球首发,抢先一周登录中国院线。宣传发行的流量套路再次上线,7月10日,释出“蔡徐坤×狮子王”的新浪微博移动端开屏图,开启流量明星宣发模式,引发舆论争议。

《狮子王》剧照

此外,片方邀请蔡徐坤、李易峰、罗志祥等当红明星,参与“像辛巴一样勇敢成长”的微博话题讨论,分享他们各自与狮子王“辛巴”的成长故事。在流量加持下,热度迅速提升,影响力辐射人群扩展至部分潜在观众。最终《狮子王》票房达到8.3亿,虽不及北美市场,但绝对是不错的成绩。

流量明星自带粉丝基础,对于进口大片的传播极其有帮助。所以不少进口大片选择流量明星配音、唱主题曲或者观影大使。

于电影口碑而言,流量明星加盟电影宣发,如果营销策略与电影主题不匹配,则容易导致口碑差评。比方,2018年漫威十周年庆典,因电影宣发方的操作失误,邀请众多明星加盟,活动主题却并未聚焦漫威IP本身,同时爆出压缩影迷门票等事件。本是让明星带来热度,却不曾喧宾夺主,遭致漫威粉丝强烈不满。

IP功效如何尽情释放?

前几年,国产电影热钱滚滚时常用的套路是流量明星+IP,有一小部分电影成了,比方鹿晗和井柏然主演的《盗墓笔记》、吴亦凡出演的《致青春·原来你还在这里》等,但绝大多数电影都沦为炮灰,口碑票房皆失利。

相比之下,好莱坞电影票房较高的大都改编自成熟的IP,像漫威电影和DC制作的电影,都是出自成熟并且著名的IP,还有美国的“国民神话”《星球大战系列》,也是出自于一个不同凡响的IP。日本电影也是如此,像每年都在中国悄悄挣钱的《柯南》和《哆啦A梦》,亦是出自IP。

可见IP本身对于影片成功来讲是十分重要的,但真正发挥IP的正面作用,关键是怎么做了。

《复联4》、《蜘蛛侠:英雄远征》是正面例子,把IP功效尽情释放,而《诛仙1》则是一个反例。

图片来源于网络

《诛仙1》的IP 足够大,改编自同名小说。原著小说《诛仙》可是21世纪以来最具号召力的玄幻作品之一,被业界奉为内地仙侠小说的开山之作之一,并与《飘邈之旅》《小兵传奇》并称为“网络三大奇书”,被网友尊称为“后金庸时代武侠圣经”。

《诛仙》不仅是一本优秀的奇幻小说,还是这个时代的书籍,成千上万的书迷(多指80后、90后)读着它长大,和书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所以当小说改编成电影,并且在大银幕上上映时,书迷们是抱着激动的心情去观看的。影片观众的年龄层也验证了这点。根据灯塔数据专业版,《诛仙1》25-35岁的观众占比35.1%。

但是《诛仙1》的宣发方并没有充分利用其IP的影响力。电影上映前,《诛仙》的宣发团队并没有做大量的宣传工作,也没有针对读者粉丝做相应的活动,这样做等于直接摒弃一部分市场。想一下2016年的电影《魔兽》,根据著名游戏改编,其宣发团队对于中国游戏迷的的呼唤可谓不遗余力,不仅选在和美国同日上映,主创更是亲自来华,展开了铺天盖地的宣传,不少影院举行了cosplay的活动,让《魔兽》成为不得不看的游戏电影。当年,《魔兽》在中国的票房是14.72亿,比美国市场要好,主要原因是宣发团队把《魔兽》固有的粉丝吸引进来。

可以说,IP虽好,但依然需要宣发方的重视和积极推广。

电影离不开“流量明星和IP”,观众对此有天然的趋近力,从这一点来看也为影片的票房打下了基础,同样,影片的宣发也要围绕这一核心竞争力。但,同样应该明白“流量明星和IP”与票房未必是相等关系。影片本身的质量和宣发团队的智慧才是最重要的。

想要了解更多电影方面资讯详情,搜索作者微信公众号“艾维电影”或者微信号film186”!精彩内容与你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