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不等于“超前教育”,父母需了解

2019-09-23   天才小宝

曾经有一个“过来孩子”这样吐露心声:我妈妈是教师,我刚会说话就教我认字,上幼儿园之前100以内的加减乘除我都能口算,古诗背了不知多少,字也认了几百,是公认的天才宝宝,可是又能怎样?上小学了,老师还是重新教一遍,所以慢慢地我会的人家也一样都会了,而且我还比人家失去了许多童年玩耍的时光。小时候去外婆家过寒暑假都带着识字卡,但长大了也没比别人上的大学好多少……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大多数父母共同的心声,所以我们经常会看到孩子被父母逼着报这个班,报那个班,生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于是,大多数家庭中常见的“超前教育”应运而生。那么到底什么是“超前教育”呢?“超前教育”又是否适合孩子的发展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一、什么是“超前教育”

超前教育,是指不符合年龄段的教育。超前教育要求孩子学习较大龄孩子的知识来达到看上去“比其他孩子更聪明”的状态。按照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学习是幼儿的自主构建,但是也需要外界环境的激发和支持,教育要促进孩子的建构学习,要尊重建构过程中的孩子的主体性,积极配合幼儿原有的认知水平,并提供支持性的社会条件。

中国所有的学龄前儿童的家长都处于一个巨大的黑暗森林中,天天在担心别的孩子在起跑线上抢跑,于是热捧“超前教育”,认为“超前教育”能够带来的就是让自家孩子领跑别家孩子,可是“超前教育”是否是所有父母给孩子首选?是否真正适合所有孩子的发展呢?

二、“超前教育”是否适合所有孩子的发展

1. 中国式“超前教育”的现状

随着社会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社会竞争加剧,早期教育已经受到社会和各个家庭的重视,许多家长抱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为孩子量身定做“超前教育”课程,学前机构为迎合家长们这种成才心切的心理需求,将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小学教育初中、高中难度化……“超前教育”的不合理性日益显现。


(1)超前教育的“三缺”现象

超前教育存在的“三缺”:

一是缺乏科学规划,超前教育的方案缺乏长期性、整体性、缺乏严密的理论研究和实验研究支持,对如何在超前教育的同时保护学前儿童的好奇心、探究欲望、创造力、想象力和发展社会适应能力缺少系统科学规划。

二是缺乏专业机构。以盈利为目的教育机构占超前教育主体。极少考虑到孩子自身学习差异性的存在。

三是缺乏专业师资。现阶段的教育机构中的师资具有临时性、非专业性的典型特征,多数都未经过专业的超前教育训练,不具备从事超前教育所要求的专业素养。

(2)超前教育体现“三高”特点

参加超前教育的学前儿童比例过高。在“超前教育”的大趋势背景下,许多家长都热捧“超前教育”。据专家调查,学前儿童过早接受正规教育和血液的训练比例高达35%左右,是早期教育中的危险倾向。


超前教育的知识难度高。目前儿童教育教材取材合理,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小学教育初中、高中难度化等都体现了超前教育超过适龄儿童学习认知水平,不利于孩子阅读和理解兴趣的培养和孩子身心的全方面发展。

超前教育社会成本高。过高比例的学前儿童参加超越其自身发展水平的非专业化的超前教育,提高了社会教育和发展成本。

2. “超前教育”的利与弊

(1)利:每个孩子的能力和自身的特点不同,超前教育能够让孩子先去接触一部分知识,从而可以让孩子在以后对这些知识进行系统和专业学习的时候,会相对容易一些,一定程度上减少孩子的压力感。

(2)弊:每个孩子都有属于自己的闪光点,每个孩子在身心发展阶段都具有一定的自身规律和特点。超前教育把许多孩子本应该在享受童真、感受快乐的时间用来进行比他们较大龄的孩子进行的学习,这种教育不仅限制了孩子自身的想象力、创造力的开发和挖掘,而且束缚了孩子的全身心健康发展。在这种教育下,孩子虽然增加了知识,但是缺少了同龄孩子间的更多的快乐和自我。


罗杰斯指出“只有学会如何学习和学会如何适应变化的人,只有意识到没有任何可靠的知识,唯有寻求知识和过程的人才是可靠的人,才是有教养的人。现代世界中,变化是唯一可以作为确立教育目标的依据,这种变化取决于过程而不取决于静止的知识。”

一位教育家讲过这样一个案例:一位男孩,在妈妈的严格指导下,3岁就认识两千多个字,会20以内的加减法,周围的邻居都以为这个孩子前途无量,未来光明,可谁知这孩子一上学就出现了严重的厌学情绪,成绩严重下滑,最后不得不休学。

所以“超前教育”可能对一部分孩子有一定作用,但并不适合所有孩子的发展,并不意味着永远领跑。

三、父母要怎样把握教育的尺度,引导孩子实现自我价值

1. 尊重孩子的学习差异性,走出“超前教育”误区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每个孩子的发展模式、开窍的时间点、人格、脾气学习类型等因素都不尽相同,孩子的个别差异不仅存在,而且也应该得到尊重。

孩子的智力发展状况在很大程度上为孩子的学习提供了可能的条件和必要的基础,智力水平是指个体智力发展的程度。“多元智力理论”是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加德纳所提出的,他认为,智力应该是个体在某一特定文化情境或社群中所展现出来的解决实际问题和生产有价值的社会产品的能力。加德纳还指出,人类至少存在八种智力,每一种智力代表着区别于其他智力的独特能力,受不同因素的影响,这些智力在不同个体智力结构中的分布存在差异,智力差异性的存在也影响着孩子学习的差异性。

例如,对声音、韵律和词的意义敏感的孩子,长大更容易成为诗人呢、记者;对识别逻辑或者数学模式敏感的,能够进行较长的逻辑链条推理的孩子长大更容易成为科学家和数学家;对能够了解自己情绪且能够辨别这些情绪,并根据情绪指导自己的行为的孩子长大更容易成为演员、小说家;对能够谱写和欣赏节奏、音调和节拍的孩子长大更容易成为作曲家……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超前教育”。这些例子中的个体的独特能力都体现出孩子的学习是具有差异性的,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闪光点,都有无限可能。父母应该尊重孩子学习差异性的存在并客观看待,在尊重和了解孩子的学习差异的不同之后,有方法有策略的帮助孩子进行自我学习,走出“超前教育”误区。

2. “因材施教”,启动适合型教育

陶行知说过: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人像树木一样,要使他们尽量长上去,不能勉强都长得一样高,应当是:立脚点上求平等,于出头处谋自由。”

既然孩子个体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那么适合型教育的发展就显得尤为必要。针对不同的孩子,“超前教育”具有不同的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好的,积极的,也有可能是坏的,消极的。父母要了解孩子自身存在的特性,因材施教,发展适合型教育。

3. 了解孩子的兴趣特点,引导孩子自我实现

世界上没有才能的人是没有的。问题在于教育者要去发现每一位学生的禀赋、兴趣、爱好和特长,为他们的表现和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和正确引导。——苏霍姆林斯基。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从幼儿自我实现和个人意义的角度出发,认为幼儿具有自发、自主的学习能力。因此要肯定幼儿学习的能力,尊重幼儿选择学习内容的权利,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需求和水平选择学习内容;同时尊重幼儿学习方式的选择。父母要善于发现孩子的兴趣,了解孩子喜欢的、优先选择的方面,与孩子一起探究,一起进步,进一步引导和培养,拓宽孩子的视野,促进孩子的语言、自我认知、社会交往等各个方面的全面发展,让孩子学会自我实现,感受自我实现的快乐和成果,而不是寄希望于“超前教育”方法,盲目利用,影响孩子的发展。

4. 了解孩子的不同需求,满足孩子的成就感

美国耶鲁大学克雷顿·奥尔德弗根据马斯洛提出的需求层次理论,提出新的人本主义需求理论。人本主义理论从幼儿的自我实现和个人意义的角度出发,认为幼儿具有自主、自发的学习能力,要尊重幼儿学习的能力,尊重幼儿选择学习内容的权利。

在“超前教育”的大趋势下,不少父母为了能够更早的看到成果,忽略了孩子能力的积累,而只求快些让孩子接受知识。父母只注重孩子每天学了几道儿歌、会写了几个字、学了多少算术题的时候,限制了孩子的全面发展,孩子少了探索的兴趣,少了寻找问题和答案的动力,没有这个年龄该有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而这些能力与知识本身相比,对成长却有更为重大的意义。不同年龄段的孩子会有不同的学习需求,并且每一个孩子的学习需求都可能是不同的。所以,了解孩子的不同需求,看到孩子不同的可能性,帮助孩子向积极的方向进步和发展,让孩子在满足需求的过程中感受实现自我价值所带来的成就感。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是每个家长的梦想,但孩子有着自己的成长规律,家长要学会引导,而非干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