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朋友跟我吐槽说“孩子国庆放了七天假,前六天几乎都在玩,只要一不在旁边看着他,他就不知道学习,到了回学校的前一天,早早的起床,安静的坐在书桌旁写作业。每次放假都是这样,有时候我比孩子还着急,整天催他,他反倒冷静,诶,我也是无奈啊!”
我:孩子都是这样,玩可以,做家务可以,一到学习就不行了,各种理由和借口去推脱,作为孩子最主要的还应该是学习,并且应该让孩子自己去主动学习!
朋友:这好难啊!你是不是有什么好的办法?
我:那得有!
北京一家报社的记者在采访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朱棣文时问他:“是什么原因使您取得了这一成就?是想在本学科领域取得领先地位,还是要用自己的研究成果为人类造福?”朱棣文回答:“都不是,只是因为我对自己搞的研究感兴趣。”
所以啊,要想孩子能够主动的学习,关键还是要靠自己!
百度百科解释为:内驱力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内部唤醒状态或紧张状态,表现为推动有机体活动以达到满足需要的内部动力。
内驱力与需要基本上是同义词,经常可以替换使用。但严格的说,需要是主体的感受,而内驱力是作用于行为的一种动力,两者不是同一状态,但两者又密切相连,因为需要是产生驱力的基础,而驱力是需要寻求满足的条件。
内驱力与动机的关系:
内驱力决定动机的方向和大小。
内驱力不仅仅是生理需要产生的紧张状态,也是心理上的
内驱力和诱因共同影响动机能量大小
根据内驱力与动机的关系,好比孩子主动性和行为的关系,即内驱力影响着孩子的行为方向,同时内驱力也会在某一时刻给孩子心理带来一定的压力,当然,内驱力和这件事的原因,也能够影响孩子的行为。
内驱力的三种类型:
认知内驱力:认知的内驱力是一种源于学习者自身需要的内部动机,这种潜在的动机力量,要通过个体在实践中不断取得成功,才能真正表现出来。
自我提高的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是一种通过自身的努力,能胜任一定的工作,取得一定的成就,从而赢得一定社会地位(或班级地位)的需要。
附属内驱力:附属的内驱力,是指个体为了保持长者们或权威们的赞许或认可,而表现出来的一种认真学习、积极表现的动机。
无论是内驱力和动机的关系,还是从内驱力的类型来看,激发孩子主动性的关键在于“内驱力”!
197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心理学家赫伯特西蒙在他的自传里写道,他小时候的学习完全是自发的,他“完全靠自己把握着自己的教育,很少向别人征求意见。
百科全书有索引,公共图书馆有卡片目录。从舅舅和哥哥留下的书中我学习了经济学、心理学、古代历史,解析几何和微积分,还有物理学。早在12岁以前,我就发现离家3英里外的一幢楼里有公共图书馆和博物馆。星期六我常到那里去, 一直待到吃饭前回家。我熟知博物馆里每间展室的每件展览品。在我上高中时,我得到允许可以进入图书馆科学类书库。”
这只是成功案例中的一个小例子,也就是为什么要提高孩子内驱力的原因!
1、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自我价值
何为自我价值?
百度百科这样解释:
自我价值是指在个人生活和社会活动中,自我对社会做出贡献,而后社会和他人对作为人的存在的一种肯定关系。包括人的尊严,和保证人的尊严的物质精神条件。自我价值的实现必然要以对社会的贡献为基础,以答谢社会为目的。
在人之初是通过父母的接纳、肯定、承认、赞美、表扬、鼓励等方式逐渐建立起来的,其核心是自尊。当人的自我价值感很强的时候,人会表现出自我完善的欲望,表现出向上向善的本性;当自我价值为零的时候,人会启动自我毁灭程序。
如果孩子有很强的内驱力,那么无论他在做什么事情的时候都是心甘情愿的,在这种情况下,事情往往能够做的更好,对于回报社会或者创造属于自己的价值根本不在话下!
2、内驱力很强的孩子自觉性也很强
有些孩子,他们在看《哈利波特》小说的时候,就能够达到废寝忘食,一晚上不睡都想要坚持看下去的境界。
这样的孩子往往在学习的时候,非常的专注,几乎是到了上瘾的地步,完全沉浸于眼下的学习任务之中,忘记了时间的流逝。在这件事情完成之后,我们还会有一种充满能量并且非常满足的感觉。这种状态也被心理学家米哈里称为心流(flow)
在内驱力的影响下,孩子也会有很强的自觉性,他们从来不会把学习当成一种任务,而是当做兴趣爱好去做,并且还会有很强的自我管理和约束能力!
3、天赋+内驱力=成就
我听朋友说过这样一个故事,她小时候被父亲强迫练钢琴数年,一直考到七级。从那之后,她就很少再去碰钢琴了。
她成年后,喜欢上了打羽毛球。没有人强迫她,她却不断精进,拿了很多业余大奖。打球越久,对羽毛球的喜爱越强,训练也成为她生活的一部分。
同一个人身上的两次“坚持”,正好对坚毅做了最好的诠释。只有带着热情的,自我驱动的坚持,才是真正的坚毅,才能真的走向卓越和幸福。
天赋固然重要,但是有天赋却没有内驱力,效果并不是很理想,话句话说,内驱力是把天赋提高到又一个高度的助推力。
成就卓越需要热情与坚持,二者缺一不可。Angela 的书里有一句话,是对坚毅的最好诠释:“做你所爱的事,并持续地去爱。”小小的内驱力能够帮助孩子得到大大的成就!
1、给孩子树立榜样
榜样可以是名人传记、也可以是伟人言行,也可以是自己。对于我家孩子来说,他的榜样通常是身边的:比如孩子班上的同学,或是同事、朋友的孩子,甚至认识不认识只是一起玩过的孩子。 榜样也不需要完美,不是361度无死角,每次只是一件事,示范作用只要一点就好,就事论事、现场发挥。大家伙儿对这些都驾轻就熟,不赘述。
在顺应和发掘”需要”这一阶段 ,孩子的好胜心、同伴效应,自然也是可以”利用”适当的刺激,不过分就好,不能搞成比较了 ,不然就适得其反,那“别人家的孩子”反成仇了,而不是榜样。
2、了解孩子的兴趣爱好
诱发孩子认知内驱力中明确表示:这种内驱力需要激发兴趣,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巧妙创设问题情境,诱发认知冲突,注重将学习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背景、知识背景相联系等方法。多表现在小学和初中非毕业班阶段!
家长在日常生活着可以多去观察孩子,了解孩子感兴趣的事情,可以通过孩子感兴趣的事,让他们对内驱力有一定的认识,最好是能够了解到其中的重要性!
3、重视孩子的隐形需求
所谓内驱,是处于自我提升的需要。人作为一个生命体,除了生存发展的本能需求之外,心理需求是隐形的,实际上却是不容忽视、而有着巨大影响力的,有两种基本情形:
(1)反复被提示“这里不行”“哪里不好”“浑身一堆缺点”……
(2)“你可以的,这件事情干的不错!”“这次不够好,或许换种方法试试就可以成功。”……
要帮助孩子培养学习的内驱力,还应该强化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积极的、正向的心理体验。让孩子在一次次进步中感受到自己的学习力,体验到自身的力量,从而建立强大的自信,并获得更好的内驱力!
比如:很多孩子在写作业的时候都会说“妈妈我不想写!”当妈妈听到这个话的时候一般都会很生气,不过既然孩子不想写,一定有它自己不想写的原因,不如去听一下孩子的想法,看看孩子不想写作业是为什么?问问孩子是不是在学校中遇到什么问题了?或者孩子是不是有什么其他的想法?
4、最后,不要给孩子过多的任务,或者孩子承担能力以外的事情,力所能及的给到他更多的权限,有自主选择的权利,这样培养内驱力更容易。
孩子的教养过程中,若孩子一直处于被动地位,家长再怎么努力也无济于事。人和动物最本质的差别,就在于人能够更加理性地自省、自控、自我调整从而获得自我成长!
希望每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激发出符合自身的内驱力,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