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爱看孩子的笑容,再累再苦,看到孩子天真无邪的笑脸,就觉得什么都值了。那么,面对孩子的哭呢?你是什么样的态度?
能好好说话的孩子,就没有哭的权利了?
五岁的轩轩在小区楼下跟小朋友一起玩,突然哭着跑到他妈妈面前,非常委屈地想扑到妈妈怀里,可是却被妈妈扶住肩膀挡住了,妈妈温柔的问他:“怎么了轩轩?”
轩轩也不回答,哭得更厉害了。
妈妈开始有点不耐烦了:“你得告诉我是为啥呀,光哭有什么用!不许哭!你都五岁了还不懂好好说话吗!”
显然,妈妈突然提高的音量起了作用,轩轩一边喘气一边强压下哭声,但是对妈妈的一再追问,他就是不回答。
“你已经会好好说话了是不是?只有不会说话的小宝宝才哭呢!你要跟我说清楚我才能知道是怎么回事啊……那你还要继续玩吗?”
妈妈可能意识到自己刚才语气过于激烈,又重新变得温柔起来。这时,轩轩的情绪平复下来了,但他依旧沉默不语,不看妈妈,也不再去跟其他小朋友玩。
以上这样的场景是不是很常见?在观众看来,轩轩妈的反应合情合理,尤其是觉察到自己的脾气还能及时控制住,这点甚是难得。可是,我们看结果如何:引起轩轩大哭的原因后来也并没有弄清楚,而且轩轩虽然止住了哭,伤心难过的感受却没有得到缓解。
平时跟妈妈们交流,经常有妈妈抱怨:“现在的孩子怎么动不动就大哭,真是烦死了!明明已经会表达了,偏偏一开口就是先哭,到底是为啥呀?气得我隔三差五就要炸肺!”
那么,已经会好好说话的孩子,还经常哭真的是不正常吗?
其实,哭就是人——所有人表达自己情绪体验的常见途径之一,本身无好坏之分,使用权限也无关年龄大小。只不过年龄越小,哭得越多而已。
为什么我们那么害怕孩子哭?/怕孩子哭的时候,我们究竟在怕什么?
很多人能接受婴儿和低龄幼儿的哭乃至哭闹,却完全不能容忍大孩子的哭,他们怕听到孩子哭甚于怕猛虎。究竟是什么原因呢?大致有以下几类。
1、过往的偏见:哭=胆小、脆弱、不懂事、不懂更好的表达
这类人会明确的给哭贴上负面的标签,他们认为凡是哭就是不好的,这也与上一代传承而来的教育观念有关:乐得看孩子笑,却不能接受孩子哭。
他们不明白:哭和笑都是表达情感的方式,能想哭就哭其实是一种宝贵的能力。在害怕孩子哭的背后,他们还有一种担忧:孩子哭多了就越来越懦弱,也很难独立,不够勇敢……
2、表演欲附身。
尤其在公众场合,孩子一哭,无可避免地会引起关注,如果家长不能快速搞定,总觉得对不起观众,怕别人觉得自己的孩子没有教养,怕别人看笑话。
3、怕麻烦,害怕面对。
很多家长说:“我一听见孩子哭就烦,听多了脑袋都要爆炸了!”这就是很典型的怕麻烦心理,这类家长会用尽各种招数让孩子马上停住哭,哪怕是骗孩子、诱惑孩子等下策。
4、心疼孩子。
尤其是老一辈:孩子眼泪还没流出来,就赶紧安抚,深怕孩子受一点点委屈,这样的话,其实也剥夺了孩子直面挫折的机会。
不让孩子哭,危害有多大你知道吗?
孩子想哭的时候,必然是情绪上来了,要么是伤心,要么是愤怒,要么是害怕等等,如果你非得让他“好好说话,不许哭!”,那么情绪就被硬生生地堵回去了。
你以为哄好了,孩子没有哭了,事情就过去了?孩子就会越来越乖了?并不是!
孩子的身体和潜意识会把那些没有释放出来的情绪存储起来,形成一些心结。以后,当孩子动辄发脾气,什么心事都不跟你说,或者形成讨好型人格,那就晚了。
连哭的自由都没有,孩子还会相信自己是被父母无条件爱着的吗?如果一个孩子明明很委屈,很伤心,却忍着不哭,我觉得比大哭一场哭完就完了,更令人心痛。
此外,孩子没有通过哭来体验和觉知自己的情绪,这还不仅仅只是他自己受到影响。以后,在他与别人的相处中,他也很难对别人的情绪产生同理心。
别人的痛苦、难受,他不可能感同身受的,所以,即使别人受到了伤害,他可能表现出来的却是极其冷漠,甚至,他有可能就是伤害别人的帮凶。
想象一下,你希望孩子以后变成那样的吗?
那么,当孩子哭泣时,正确的做法是什么呢?
对于两岁半以内的孩子,请爸妈做到有哭必应!
当听到孩子哭泣时,请尝试找到孩子哭泣的原因,并且满足孩子的需求:饿了喂、困了睡、冷了穿衣、难过就抱起来安慰……这样做能使孩子感到自己的需求得到了满足,形成应有的安全感,大脑和身体能健康的发育,而辛苦的爸妈们才能实实在在养育出独立、自信、快乐的孩子。
稍微大一点的孩子,当我们面对他大哭的时候,心里不要觉得烦,不要急着让他好好说,可以一边拍拍他们,一边等着他们情绪稍微缓和一点之后,再好好沟通。
有些时候,孩子哭着跑向我们,并不是非要我们帮他解决掉什么问题,有可能只需要我们抱一抱,说一些让他们心里感到踏实的话,就足够了。
平时遇到孩子哭,你的第一反应是怎样的呢?欢迎留言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