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感这个词,好像越来越流行了。
孩子到了新环境有些不适应,我们会说是因为缺乏安全感;孩子怕生,睡觉只要妈妈,我们知道这是建立安全感的过程;孩子不自信,其中一个原因也很有可能是安全感不够……
以前,我是一个既自卑又特别玻璃心的人,一切需要抛头露面的机会都不敢去把握。
你是否也有类似的经历和体会?你是否明白这究竟是为什么?
近期反复听林文采博士的《妈妈必修的心理营养课》,我终于找到了答案,以上都是安全感和价值感缺失的典型表现啊!
很多80、90后在成长过程中,可能会有这样的记忆:这孩子太认生了!这个孩子怎么这么怕人啊?
其实,那些描述,也是对于缺乏安全感的孩子最典型的写照。就是因为没有安全感,所以在不太熟悉的人面前就会诚惶诚恐、不敢大大方方的互动,经常患得患失,一辈子都不自信。
一个有安全感的人,又是什么样的?
无论遇到什么情况,哪怕是山穷水尽的时候,依然不会自我否定,不会根据他人的、外在的评价和眼光来衡量自己的价值,他们永远深信自己是有希望的,就算不完美也可以接受。
既然安全感如此重要,那么我们的安全感来自哪里?身为父母的话,可以怎么做给到孩子足够的安全感呢?
孩子越小的时候,只要父母做好了以下三个方面,孩子的安全感是最容易得到满足的,尤其是在3岁以内的阶段。
妈妈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尽量情绪稳定。
为什么关于“妈妈的脾气就是家庭最好的风水”之类的鸡汤如今特别流行,确实是有道理的。
因为对幼小的孩子来说,妈妈就是孩子的第一重要他人,孩子对这个世界最初的信任都是源自妈妈的呵护。
看看你周围,那些妈妈不会随意发脾气的孩子,是不是更有底气?
当然,妈妈的情绪稳定并不是要求妈妈从来不发脾气,只不过妈妈的脾气不会像六月的天气,变幻莫测、喜怒无常。
当然咯,并不是说妈妈一定要时刻谨记不能发火,因为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令人抓狂的情况,脾气再好的家长也有一言难尽的时候。
只不过,我们至少可以多觉察,提醒自己管理好情绪,好好沟通。
爸妈之间的关系是和谐的。
如果你的童年经历中,家里是经常争吵不断的,想必你直到成人都会对那些感受记忆尤深吧。
林文采博士讲到,对孩子而言,父母就是孩子的天和地,如果父母关系不好,可想而知夹在中间的孩子是多么痛苦。直到如今,我依然清晰地记得每天放学回家时唯恐又听见父母吵架的那种恐惧感。
如果父母之间的分歧和矛盾不可避免,就算做不到好好沟通,最好也不要在孩子面前争锋相对。
允许孩子做任何他们能为自己负责的事情。
这一点看起来容易,现实中很多父母却常常做不到。
就拿学吃饭来说吧,为什么很多孩子都到入园年龄了,还没有养成良好的进餐习惯,只会用勺子吃,而且饭粒掉得到处都是?
难道是孩子太笨吗?当然不是!因为在他们一岁多刚开始可以自己拿勺子的时候,父母或者爷爷奶奶要么担心孩子掉得比吃得还多以至于孩子会吃不饱,要么觉得地上、桌上一片狼藉又难收拾又浪费,所以总是在孩子跃跃欲试的时候,不断纠正“不要一次舀那么多!把勺子拿平,不要斜着……”,甚至干脆拿过勺子,越俎代庖。
这样一来,孩子不仅没有机会多加练习如何熟练使用餐具,而且更深远的影响是:因为起初的尝试一再被否定、被纠正,孩子会特别不自信。
这种不自信是深深刻在潜意识里面的,有的人分明很优秀却做事情瞻前顾后,很有可能就是幼小的时候埋下的伏笔。
最后再来总结下,给孩子安全感的方法
妈妈尽量情绪稳定;
父母关系和谐;
允许孩子做任何他们能够为自己负责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