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你的原则,就是你的良知

2019-07-24     国学生活官方号

从古至今,历代领导,识人用人必看人品,人品是一个人最好的通行证。

战国名将吴起,战无不胜,他辅佐哪个国家,哪个国家就能强盛。

但是人品却不好,早年他因忍受不了乡人的讥笑、诽谤,杀了三十多个人逃走。

后来,吴起去曾申门下学习儒术。 母亲去世后,吴起没有回家奔丧守孝。曾申认为他不孝,跟他断绝了师生关系。

有一次,齐国的军队要攻打鲁国,鲁君想任用吴起为将军,而吴起的妻子却是齐国人,因而鲁君怀疑他。于是,吴起就杀了自己的妻子,以此来证明自己不亲附齐国。

人品差成了吴起的硬伤,几乎每个国君都想拥有他,但是又害怕他篡夺王位,又都不敢要吴起。

而吴起最终在楚国,被贵族们包围起来,用乱箭射死。

鉴别人品最好的一种方式,就是看他的原则和底线。

1

你的原则,是你的人格

曾国藩创办了湘军,他身为主帅,手握大权,军中一切开支用度都归他管,想弄点军饷花花,实在是太容易了。

但是曾国藩做官清廉,他去世后,家财寥寥无几。

清朝晚期,清廷已经腐败成风,他应该是为数不多的穷的叮当响的两江总督了。

曾国藩朋友很多,门下的幕僚众多,他对一些人还有“知遇之恩”,因为他常常提携一些不得志的人。因而他时常收到谢礼。

曾国藩不愿意拂了人的好意,伤了别人的脸面,就在大包的厚礼中,挑选一个最不值钱的,留下做纪念。

曾国藩在日记中这样记载:“鲍(鲍超)春霆来,带礼物十六包,以余生日也。多珍贵之件,将受小帽一顶,余则全璧耳。”

曾国藩死活不接受,鲍超对此也无可奈何,只好又带了十六包东西回去了。

长此以往,大家也都佩服曾国藩的为人,愿意与他共事,更愿意在他手下办事,听从他的调度。

做人,必要有过人之处。譬如,修好人品,便能在众人中胜出。

判断一个人的人品,就看他讲不讲原则,别光听他说,还要看他坚持做什么。

2

你的原则,是你的价值

曾国藩为人处世,处处小心谨慎,可以说是“吾日三省吾身”。

可他的九弟曾国荃却是一个少负奇气,高调倔强的一个人。

两兄弟由于性格不投,常常意见不一,经常发生口角战。

曾国荃的手下的将士大都是亡命之徒,每攻下一城,曾国荃命令放假三日,任凭兵勇烧杀抢掠奸淫,无恶不作。

湘军攻陷天京后,在曾国荃纵容下,肆意践踏妇女,屠杀无辜百姓,到处挖掘窑藏,掠夺财宝。湘军所为,令人发指。

民间流传曾国荃的吉字营湘军掳掠的金银如海、财货如山,一时间,长江上成百上千艘舟船,满载这些财宝驶向湖南。

不整军纪,侵扰平民,物议沸腾。

在太平天国强盛之时,朝廷还需利用他,但是天京陷落后,曾国荃受到官绅的非议和清廷的追究,很快就被革去官职。

古人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我们做事,要讲道义,无原则的劫掠,违背公道人心,即便获得财富,那也是不义之财,没有真正的价值。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我们不要做不仁不义之人,要坚守自己的原则,这样才有价值。

3

你的原则,是你的良知

清朝晚期,国力衰败,政局动荡,民生疾苦。

外强入侵,内乱四起,百姓流离失所,遍地饿殍,一片哀嚎。

身为朝中大臣的曾国藩,看到眼前此景,立志要救亡图存,改变天下人的命运。

曾国藩精读诗书,严谨修身,上书直柬批评朝政,创办湘军外出打仗。

后又领导洋务运动,学习西方枪械制造之术,建立中国第一家军工厂——安庆内军械所。

由于所引进的西方机器说明俱是洋文,于是设立中国第一家官办“翻译馆”,聘请洋人主持译务。在他的倡导下,派出中国第一批留学生。

历经千辛万苦,大清终于有了中兴的气象。

王阳明说:“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意思是,不用思考就知道的, 是天赋的道德观念。

良知是人生来就有的观念,人的一生就是在良知中格物致知的一生。

见别人受苦受难,自己心里感同身受,想要去帮别人脱离苦海,这就是一个人内心的良知。

做人要有恻隐之心,守住自己善良的本性,让良知时刻鲜活,这也就守住了原则。

孟子云:“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

何谓君子,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即君子之道。

固守内心的本源,保持良好的人品,才能“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成就一番大事业。

假如一个人“德不配位”,此生必有灾殃。

假如一个人没有原则,人品卑劣,就算有旷世奇才,有盖世之功,迟早也会“翻车”。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uNLfMGwB8g2yegNDItx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