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格局,是孩子的未来

2019-07-27     国学生活官方号

父母是儿女的指路明灯。初生的孩子,心灵犹如白纸一样纯洁,既容易受真善美的熏陶,也容易受假丑恶的污染。

婴儿天生就有模仿天赋,父母是其第一任老师,孩子也是父母的缩影。

有人这么比喻,孩子是地里的庄稼,父母是种植者,庄稼长势不好,要找种植者的问题才对。

俗话说,“养不教父之过”。好孩子都是教出来的,父母的格局,决定了孩子的未来。

所以,为了孩子的好前程,父母一定要提高自己的格局。

坐落在湖南双峰县的富厚堂,是曾国藩的故居。每天纷纷前来这里观光的游客数不胜数,瞻仰彪炳史册的曾氏家族。

事实上,曾氏家族,祖上都是大字不识的地道农民,看天吃饭,靠种地谋生,住的不过低矮破旧的土胚房。

曾家到了曾玉屏这一辈,经过祖上几代人的努力,家境已渐渐富裕,算是过上了小康生活。

曾玉屏知道知识可以改变命运,特别重视教育,希望族人,走上仕途,摆脱农民的身份,光宗耀祖。于是下血本供养自己的后辈读书科举。

曾国藩的父亲曾麟书算是曾家第一个读书人,却不是读书的料,屡试不第,虽然很刻苦努力,但是天不遂人愿,始终考不上。

曾玉屏无奈之下,把全部希望寄托在孙子曾国藩的身上,曾国藩虽说也不聪明,但是异常刻苦。

等到曾国藩三次考中了进士,到后来官越做越大的时候,曾家自然也成了官宦人家,成了方圆百里的大户人家。

在曾国藩的父老乡亲们,忙于让儿女学习耕种农务、养蚕织布的时候,曾玉屏却让儿孙一心读书,走仕途之路,家里有钱不是置办新田,而是办私塾。

正是在父辈们的高瞻远瞩,才有了曾氏家族后来的显赫。

而到了曾国藩这一辈,在教育孩子方面,就更加的有经验了,十分的有远见卓识。

曾国藩是个有头脑的人,他跟洋人打交道时候,不是像大多数官员一样对洋人嗤之以鼻,而是向洋人学习。

曾国藩倡导并参与了洋务运动,他创办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军工厂,叫安庆军械所。

在制造过程中,需要翻译大量的外文资料,因此曾国藩向皇帝奏请,成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翻译馆,负责翻译和引进西方的科技类书籍。

曾国藩意识到洋文的重要性,于是让自己的长子曾纪泽也学习英语。

后来,曾纪泽出任驻英法公使,在中西对峙的国难当头之际,通过自身敏锐的观察和收复伊犁的谈判,维护了国 家的尊严。

同时,他也从国外的角度反观中国,最早发出了“中国睡狮已醒”的惊世骇俗之论。

无疑,曾国藩开眼看世界的格局,让曾纪泽有了为国争光的机会。


常言道:“二人齐心,其利断金”。

要想让孩子有未来,一个完美的家庭里,不单单父亲要心存大格局,母亲也要心存大格局。

蔡元培是近代著名的大教育家,他的成就与小时候母亲的教育密不可分。

他在自传里说:“我母亲是精明而又慈爱的,我所受的母教比父教多,因为父亲去世时,我年纪还小”。

蔡元培的母亲周氏不识多少字,可是非常注重言传身教。周氏要求蔡元培慎言,做事兢兢业业,一丝不苟。自己呢?也是这样。

缺乏父爱的蔡元培难免会有一些小缺点,比如表里不一、言不由衷、朝令夕改、见异思迁等,母亲周氏发现了都要严厉批评。

记得蔡元培有一次因为屡诫不改,周氏就在蔡元培早上还没有起床时,“掀开被头,用一束竹筱打股臀等处”。

一边打一边历数蔡元培的各种过失,直到蔡元培“服罪认改”为止。

正是她远大的格局见识,督促教育蔡元培求知,而蔡元培也没有辜负期待,后来出任民国首任教育总长以及北大校长。

其间的杰出表现足以证明蔡元培是“近代确合乎君子的标准的一个人”。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个父母的愿景。其实,只要父母有大格局,家庭和睦,言传身教之下,孩子的成就会非常高。

如果说教育是一场赛跑的话,每位父母都不希望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那么就需要家长起带头示范作用,拓宽自己的视野,增进自己的学识修养。

“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只有父母优秀了,孩子才会变得愈加优秀。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8tu7O2wB8g2yegNDQEE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