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消费降级,茅台、郎酒、剑南春等积极扩大产能是为什么?

2020-08-24     消费评论酒类融媒体

原标题:疫情之下消费降级,茅台、郎酒、剑南春等积极扩大产能是为什么?

2020年,白酒行业很难。

可“危难”并没有成为各酒企的阻碍,反而成了催化剂,助力酒企逆势而行,积极扩张产能。

据不完全统计,自2016年以来,白酒上市企业已投资累计近400亿元用于扩产和技改。

产能“大跃进”真的不会导致行业整体的“产能过剩”、“消化不良”吗?2020年,多家酒企纷纷逆势拓产的背后逻辑是什么?

白酒行业有多难?

受疫情影响,本该在春节期间大销的白酒“冻结”了,社会库存的积压,让很多白酒企业原本制定的计划被打乱。伴随着送礼和聚会消费场景的取消,消费白酒的动力(情绪)也大幅减少。

囤了很多货,却卖不出去成了经销商的常态。

7月27日,水井坊率先发布半年报,2020年第二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0.75亿元,同比下滑高达90.08%;实现归属净利润为亏损0.88亿元,成为公司5年来第一次季度亏损。

大部分酒企2020年都不好过,是事实。

另一方面根据统计,近几年全国白酒总销量连续下滑。2016年至2019年,白酒行业(折65度)的销量累计值从1305.7万千升下降到755.5万千升,短短四年,白酒总销量下降了逾42%。

销量下滑带来的是整体产量的下降。据中国酒业协会的数据显示,2016年白酒行业规上企业产量1358.4万千升,2019年则为758万千升,四年下降幅度超44%。

产销双降,最直接的表现是:规模以上酒企从2016年1600家减少到2019年1100家,减少了接近三分之一。

产能“大跃进”

近日,剑南春扩能项目正在加速进行,下个月将有3个新酒库投入使用。这是剑南春大唐国酒生态园3—5万吨扩能项目的一部分,最快在下个月就将投入使用。

据介绍,早在2012年4月,剑南春的大唐国酒生态园项目就正式投资签约。大唐国酒生态园项目计划总投资36亿元,项目总建筑面积约60万平方米,项目占地约1500亩。但是,该计划因故被搁置。直到2020年8月,剑南春再度重启了其扩能计划。

3月3日,古井贡酒披露将预计投入89.24亿元实施生产智能化技术改造。项目建成后,将形成6.66万吨原酒、28.4万吨基酒储存,年产13万吨灌装能力的现代化智能园区;
3月3日,泸州老窖黄舣酿酒基地实验室技改项目发布第四次补遗澄清;
2月25日,郎酒发布投资2.74亿元的盘龙湾基地技改项目信息,新增产能6000吨/年;
2月20日,茅台透露项目总投资约35亿元的中华片区6600吨茅台酒技改工程将于6月30日以前全面竣工。

背后逻辑是什么?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以来包括五粮液、泸州老窖、郎酒、古井贡酒等头部企业,纷纷提出了扩产计划。与此同时,在赤水河流域,自2019年开始,以茅台领头的酱酒军团集体进入了“扩产模式”,未来五年将形成20万吨的酱酒产能。

1:国家取消白酒生产线限制

2019年10月30日,国家发改委修订发布了《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年本)》,取消白酒生产线限制。这意味着,白酒产业将不再成为国家限制类产业。即:限制解除过后酒企可以新建生产线扩充产能。

因为限制规定,从2000年开始,中国白酒几乎未能增加任何一条新的生产线,增加产能的主要方式为技改,或者买酒厂。

2:政府扶持力度大

4月,在贵州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日前印发的《2020年度“千企改造”工程省级龙头和高成长性企业名单的通知》中,涉及酒企的项目多达25个。其中包括鸭溪酒业5000吨、劲牌酱酒5000吨、国服酒业4000吨、国台酒业6500吨、习酒公司3万吨等项目。

2018年,四川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加快构建“5+1”现代产业体系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推出一系列政策措施,着力打造五个万亿级支柱产业和加快数字经济发展,涉及多家酒企。此外,今年3月,在四川省发布的重点项目中,泸州市计划投资200亿元,在赤水河对岸的古蔺县茅溪镇打造一个酱酒园区,声称“再造一个茅台镇”。

2020年,在经济寒冬期,由当地政府推动的产能扩建和产业投资扶持力度显然会更积极。

3:马太效应的抢位

不可否认,白酒行业进入挤压增长时代,市场集中度不断提升——“茅五泸洋剑汾郎”这七家的合并占有率在2018年已达33%,因此一二线酒企有动力也有实力进一步扩大产能。

中国酒业协会理事长王延才曾表示,中国的高品质白酒不足国内白酒产量的1%,高端白酒目前仍然处于极度稀缺状态。事实上,目前白酒行业的产能过剩实际上主要聚焦在中低端白酒的产能过剩。

在这轮产能扩张规划中,主要集中于知名酒企。且企业大多聚焦于优质高端酒的智能化技术改造,覆盖了从酿造包装到物流配送的全生产链。对此,有业内人士分析指出,

扩产和技改的核心思路就是让好产能更好,生产出更多优质的中高端白酒,让“差”的产能变好,生产出更多有价格优势的中低端产品,这样保证在制造迭代过程中,能够迎合时代发展的需要。

“产能过剩”是存在的。但随着人们的消费升级,“产能过剩”的只能是中低端白酒。

各酒企纷纷加入这轮产能扩张,一方面是为了“抢跑”智能化技改之路,提升自身品牌价值,进入高端或次高端;另一方面也只是为了避免自己被沦为“产能过剩”的中低端白酒企业而已。

4:疫情之下,提振资本市场信心

突如其来的疫情为酒业产品和结构升级带来了一定的变数,同时也对今年乃至接下来一两年内酒企的整体优质酒布局战略产生了一定影响。

报复性消费是没有的。市场恢复也是迟早的。可,这个迟早,是何时?

面对未知与变数,名酒企纷纷选择了投钱显实力,专心搞“事业”,从“渠道为王”向“品质为王”回归,将优质白酒的产能再放大,获得了产能优势(即制造成本更低的高品质酒产能)。一方面,企业将更容易抵御风险,穿越行业周期,赢得下一轮竞争的先手;另一方面,技改也能够提升企业品质概念,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优化资产结构,提振资本市场信心。

产能扩张,原酒企业的危机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这轮产能扩张规划中,酒企都纷纷投入巨资,打造自己的原酒基地。即,意味着在3~5年产能释放后,这些酒企或将彻底摆脱外购原酒的局面。所以,对于原酒企业来说,现在是生死存亡的关头,如果不尽快转型,5年后,面临的便是“灭亡”。

可以预见的是,随着3~5年扩产产能的释放,名酒企业、头部企业势必会通过更强劲的市场挤压,来消化新产能,因此对于区域性中小型白酒来说,同样面临与原酒企业一样的生死困境。

能喝到好酒便是幸事。所以,酒企逆势拓产对消费者来说,是极好的。如果,各酒企的产品价格能涨得慢一点,那就更完美了。(文:子末)

以上评论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不代表本杂志立场,图片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联系删除。)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u8ZLIXQBURTf-Dn558m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