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专特供名酒",消费者往往想起的是高额的售价和豪华的包装。但随着监管部门打击力度的加大,违法"特供酒"开始躲到网上销售,而电商网站平台便成为了"专特供名酒"销售的主要渠道。
近日网络曝出:发现多家网络平台上有卖家经营"专特供"名酒,"一瓶2015年的专供名酒,115000元。"而且在二手交易平台闲鱼、转转等平台上,一些卖家甚至用特定暗语揽客,通过私信发送商品图片供买家选择,进行销售。
这些所谓的"专供酒"、"特供酒"名酒是真的吗?它们是怎样完成交易的呢?
((网页截图)供图/新华社)
为避开网络平台监管:特定暗语字样,以图片展示产品
"某品牌名酒,2016年,53度,500毫升,6瓶,83000元。"记者在"京东拍卖"网络平台上见到,这款酒起拍价比同款商品市价高出数倍,还标有拼音字母暗语。
"拍品上的暗语字样,均是在暗示商品的"专特供"属性。卖家以此暗示该拍品为'专特供'品,所以价格昂贵。
还发现在闲鱼、转转等二手交易平台上,一些卖家在用暗语揽客之后就会通过私信发送商品图片供买家选择。发送中的图片上,是多款带有鲜明专特供标识的名酒酒瓶,样式不少。
逃避对酒品质量与消费者权利承担法律责任:打着"拍卖"幌子搞直售的方法
记者注意到,此类酒品卖家大多数采取打着"拍卖"幌子搞直售的方法。
"这款专供名酒直接购买4700元每瓶,确定需要的话,我们为你做个专用链接。"随后这名淘宝店铺客服专为记者发来链接,起拍价4700元、出价5分钟即可完成竞拍,与直售无异。
业内人士透露,卖家这种操作旨在逃避对酒品质量与消费者权利承担法律责任。而在"阿里拍卖"平台上的拍品下有这样的提示:拍品介绍均由店铺自行发布并上传,"7天无理由退换货"服务为卖家可选服务,不强制送拍机构提供。
还有一些卖家在店铺介绍中提出,店铺出售的商品不适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一经售出,不予退换。
为什么市场上这些假"专特供名酒"还能销售火爆?
近年来,很多消费者在社交平台上发现了很多打着"某某专用酒"、"某某特供酒"、"某某内供酒"、 "某某定制酒"等等,五花八门,琳琅满目。售价则从数百元到上千上万元。这些打着"专供酒"、"特供酒"旗号的酒甚至流入了线下,在一些名酒的专营店里,也出现了类似酒的身影。
其实在2012年之前,还有不少知名酒企也加入"专特供"名酒的生产,市面上不排除仍有少量真品存在,但是,电商标榜的"专特供酒",其实真酒及其少,基本上都是假酒,有的甚至是质量低劣的酒。而更为关键的是,购买者当中的一大部分是为了"送礼"。"时常有人买,90%都是拿去送礼。"
而多名专家也表示,不少所谓"专特供"名酒仅是"打个名头""名实不符",有的甚至质量低劣。"以标榜'专特供'为荣,背后是官僚主义和特权思想。"甚至这背后还衍生了制售假"专特供酒"产业链。严重损害了消费者权益。
我国,对白酒的生产销售有着严格的规定。在2012年9月,国家工商总局等10家单位就曾联合下发文件,联合对利用互联网销售滥用"特供"、"专供"等标识商品进行集中清理整顿。
而在2013年年底,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又再次下发通知,不准生产标注"特供"、"专供"、"专用"、"特制"、"特需"等字样的白酒。所以,凡是标注有上述字样的商品都属于违法,消费者应该避免购买。
在不准生产"专特供酒"之后,网络上销售"专特供酒"的生意仍然火爆,就要警惕特权思想、奢靡之风的抬头。需要各级监察委对于此类现象有针对性地加强监管,防范特权思想、奢靡之风、贪污腐败借"专特供酒"继续"兴风作浪"。而消费者也应当理性消费,切忌被商家打出的"专特供"幌子所迷惑。
对于网络上销售"专特供酒"的生意仍然火爆,酒友们你们是怎么看的呢?(文:猫九)
(以上评论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不代表本杂志立场,图片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