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有部非常著名的老片《加里森敢死队》,里面是一群从死囚营里释放出来的罪犯,被征兆上战场,以对敌军实施破坏行动换取自由的故事。这个片子当时非常之火。无数人一边看,一边想着要是自己身陷囹圄,也有机会当一把战争英雄还能换取自由该有多好。加里森敢死队是雇佣兵,薪酬是特赦令。可是战争中,更多的人确实在为了国家和民族,领着并不高的薪水,自愿执行那些危险度极高的任务。
在亚洲战场,当日本海军大将山本五十六奇袭珍珠港成功,携余威扫荡东南亚时,美国陆军航空队为了激起美国民众的勇气,实施了轰炸东京计划,16架轰炸机全部损毁。而在欧洲战场,也有一只人数相仿的部队,一样准备以自己的技艺和勇气为国出战。
如果在今天,有人跟你说,今天的任务是开着轰炸机夜间在200米的超低空飞行数百公里接近目标区。进入攻击航线之后,你要保持在18米(约52英尺或6层楼)的高度,以每秒90米的速度飞向目标。这过程中不能实施机动躲避防空炮,不能调整速度,启动飞机上的特殊炸弹需要执行一系列特殊步骤,而且时间控制和步骤不能有错误,如果前面都没有什么问题,而且沿途5个防空阵地的30多门防空炮还有数不清的高射机枪都没有命中你的话,你到达预定地点之后,在不超过3秒的时间窗口按下按钮,这样你投得炸弹才会有可能命中目标。这样的任务会有人有兴趣参加吗?估计没几个人会有兴趣吧。
1943年夏,一批在跨海对德国轰炸行动中表现出色的精英,被秘密征召于英国国防委员的神秘机构。随机一支新的部队正式成立,番号——皇家空军617中队。此时全队上,只有中队长吉布森中校知道任务细节。而他正看着这支在一个星期内组建的部队出神——全队上下都是刚过20岁的小伙子,都很新。经过3年多的空中厮杀,老家伙们越来越少了。
1940年的敦刻尔克大撤退之后,盟军的一系列番号成就了德军的威名。盟军从上到下,都憋着一股对德国进行报复的火气。自1940年底到1942年,英军在各条战线都奋力反扑,还极力实施祸水东引计划,企图找回日不落帝国的霸气。奈何元首此时智商在线,支持着麾下不世名将隆美尔在北非打得风声水起。1942的夏天,英国陆军的威名简直要被隆美尔一脚踢进地中海。还好不列颠家大业大,靠着亚历山大港和马耳他岛这两个支撑点,英国北非战区倒是能苟活一段时间。
“正面拼不过,那就在背面做手脚吧!”这才是大不列颠的圣乔治飘扬几百年的奥秘!在每天几次被首相丘吉尔的电话催促之下,一个看起来接近于科幻,但是国防部的专家却没法驳倒的计划被呈送到英国国防委员会的桌上。
在大工业化时代中,自有优质煤矿等资源和交通颇为便利的鲁尔被德国国内工业大亨极度推崇。虽然在二战中因为一些资源的相对短缺,鲁尔这颗工业明珠已经不如当年那么明媚耀眼,但此地仍然汇聚了相当多的知名企业生产线。这些企业都是德军各类装备和补给品补给体系中极为重要的节点。为了充分利用鲁尔地区的水力资源,德国在1910到1940期间,在该地区兴建了多处水力设施。其中以鲁尔河上的三座水坝最为关键。而英国国防委员会盯上的,正是这三座水坝。该河段不仅是鲁尔钢铁联合体的水资源命脉,更是附近农业区的命门。而且以当时技术看,如果河段数座水电站功能缺失的话,德国周边工厂的用电会被压制在一个相当低的水平。二战中德国对于被占领区各类资源的利用效率非常低,其中有一部分饱吞私囊的原因,也有为了凸显德国本土民族优越性的政治正确需要,所以即使很多被占领区的优秀工业资源都被浪费得极其严重,占领区领导机构也没有改良的意思。这造成无论是本土的钢铁生产和农业生产,还是其他相关加工企业的生产,在德军后勤补给中的位置都相当之高。
如此重要的目标,被英国情报机构盯上已经很久了。但是当时英国国防机构却迟迟为缺乏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案而头疼。与著名的重力坝——三峡工程不同(重力坝,简单说就是一个超级大号的宽底人工水泥墩,水库作用力的绝大部分被转化为重力施加在大坝上。大坝的底座与地基之间的摩擦力被重力增大,所以很坚固。想破坏的话,几十颗454公斤炸弹连续炸一个地方能出一道缝。想用常规武器炸崩三峡在现在这个宇宙没戏,在平行空间可能行),鲁尔大坝是个拱形坝,壳体结构。靠着工程的反向结构支撑力抵抗水库的作用力。整个坝体的受力强度跟结构完整性息息相关,所以坝体结构完整性和坝体两侧的支撑点就是大坝的命门。大坝主体和两侧一旦被爆破,整个鲁尔大坝的结构都有崩塌的可能。
有关部门的第一方案是轰炸机轰炸。可是以1942到1943年的英国情报机构统计数据来看,轰炸机群在高空轰炸炼油厂一类目标的准确度一直在百分之三以下,现在炸结构宽度几米到几十米的水坝,这样命中率估计会很不理想。再考虑到夜间轰炸和德国战斗机群的拦截,这个方案就成了“因为轰炸机命中率低,所以需要大编队进行大批量炸弹轰炸。因为大编队,所以德军战斗机和高炮群对轰炸机群的拦截成功率会非常高。因为高拦截率,所以需要更大编队。”这样的怪圈。整个大不列颠都凑不出第一方案需要的轰炸机群,更别提无法令人承受的损失率。所以第一方案被否决。
有关部门的第二方案是轰炸机鱼雷袭击。从纸面上看,鱼雷这种速度较高且可将炸药带到水下特定深度的兵器对大坝的摧毁简直是一绝。如果是炸弹从空中下落袭击大坝,有相当比例的能量都会转化为空气的气浪,爆炸对目标的摧毁能力是相对比较低的。炸弹一旦在水下爆破,水作为几乎不可被压缩的能量传递体,会将能量忠实得传导到大坝上。经过计算,只要能确保命中2颗以上,鲁尔大坝就将岌岌可危。第二方案作为种子选手,在1942年夏季被看好。直到特工传回了“德军已经在鲁尔大坝周围布设多层防雷网”的情报。
有关部门的第三方案是一个被诸多专家否决过不止一次的方案。该方案由英国工程师巴恩斯沃利斯提出。这位专家出身于工人家庭,17岁就成为船厂工人。在船厂工作期间,他思维敏捷,擅长分析的特点被船厂的专家注意到了。在一些资深人士的鼓励下,巴恩斯沃利斯自学获得的伦敦大学的工学学位。巴恩斯沃利斯由于有丰富的实践经历作为支撑,他颇为擅长从实验现象中,寻找灵感,并动手论证。德国在鲁尔大坝建成后,曾经将大坝的详细资料刊登于公开刊物上。上世纪四十年代,对战争阴云颇为关注的巴恩斯沃利斯极富洞察力在为“惠灵顿”轰炸机项目工作的同时,提出一系列着眼于果有效摧毁德国大坝的思路。
英国空军部在知悉后,秘密成了一个项目组,负责为沃利斯的方案提供各类支持和可行性论证。该项目组从最开始的第一方案就开始进行试验,其提供数据表明,第一方案需要的八万五千磅(40吨)炸弹或10吨炸弹从39000英尺(约12200米)的轰炸高度才可能成功。这份数据直接宣告了第一方案的出局。因为当时没有轰炸机可以携带这么重的炸弹或者飞到这个高度。关键时刻,沃利斯在船厂工作的闲暇记忆竟然帮上了忙——“打水漂”。让炸弹跟水头一样翻滚着,利用水的表面膜张力和自身动能,让炸弹在极低高度蹭着水面跳跃。这样炸弹又可以跳过防雷网,又可以停在水坝前,并且将鱼雷的定深器给炸弹装上之后,可以实现将炸弹送至理想的水深爆炸。
沃利斯展示的方案过于富有想象力,让专家委员会顾虑重重。甚至沃利斯在试验里成功摧毁了假想目标以后,该方案仍然被专家委员会质疑。1942年冬季初期的严峻局势,让英国战时内阁下了决心,同意沃利斯“水漂炸弹”项目进行,并且调拨了专门的物资等各类资源(根据备忘录,该计划是同时期的德国战争潜力破坏计划中的一个,这一批计划有个共同的特点——需要资源不太多,成功后收益大。丘吉尔的赌徒阴影真是无处不在)。1942年12月12日,沃利斯“水漂炸弹”项目组彻夜未眠,因为头一天的第一次试验出了重大纰漏!项目组对于弹体强度的计算出了问题。导致第一次实验中,炸弹落在水面就解体了。如果12日的试验再次失利,该项目就很危险了。好在沃利斯本身就是“惠灵顿”轰炸机项目组的成员。他对“惠灵顿”的特点相当熟悉,经过对各类参数一夜的精心调试,机腹下挂着特殊挂架的惠灵顿再次升空。最终,该实验圆满成功
圆满的试验成功打动了评审委员会,沃利斯水漂炸弹在不久后终于获得正式代号“高脚柜”。
沃利斯则马不停蹄的游走于位于加拿大的试验基地和伦敦的各个机构中间,完善炸弹投放的各种细节和辅助装备。最终,1943年3月正式行动机构成立,计划所需要的“兰开斯特”轰炸机被调拨到位,沃利斯跟该计划的执行指挥官吉布森中校见面。此时,吉布森才得以从沃利斯教授口中得知,任务需要他们开着轰炸机在夜间以18米高度和335公里的时速贴着水命轰炸鲁尔大坝。根据情报中鲁尔水库的水位调节表,行动被安排在5月中旬。所以617中队仅有6周左右的训练时间。
沃利斯在兰开斯特的机腹设置的器械跟装载与惠灵顿上的类似,都是一个形状接近于拒马的携带架。该架贴近炸弹圆形侧面中心的部分是电磁铁。机腹部位设置了电磁制动器。当接近投弹点时,制动器解锁。然后炸弹侧面的电磁铁通电,将电磁铁与炸弹相对固定。接着通过驱动器带动电磁铁旋转,从而为炸弹增加旋转动能。正式版本的“高脚柜”是一个可以供6个洗澡的大浴盆一样的大家伙,重量超过8吨。当时知悉项目的所有人,均对该炸弹的精彩演出寄予厚望。但是在4月15日的第一次正式演练中,该炸弹一样接触水面就解体了。因为在原定设计中,沃利斯准备使用球形炸弹。这类炸弹在当时基本是先浇筑两个半球体,然后焊接。但是由于英国国内严格的战时资源管制,沃利斯没能得到铸造车间的使用许可。这类车间当时忙于加工前线更需要的坦克和军舰等组件。所以沃利斯只能利用其它的材料加工自己的炸弹。最后进行试验的炸弹不得不变成了圆筒形。这样有些地方的强度就显得有些不足。沃利斯跟吉布森都焦虑万分,因为5月-6月是鲁尔水库的高位期,如果赶不上的话就要再等一年。终于,4月底新的炸弹投掷成功。
轰炸高度的问题也被解决。气压式高度表可用精度一般是在100英尺左右。低空由于空气密度大,乱流多,受到的扰动也比较大。真高50米以下一般不可靠。而且指针式气压高度表最小刻度一般是10英尺或者20英尺。18米对应约60英尺。在表盘上就是弧度为10°~20°的圆弧。对应到现在汽车速度表上,大概就是0-12公里的速度区间。在抖动不止的机舱内,这样的高度表很难作为准确参考。皇家空军的地勤人员借鉴了海军的观测镜技术,用三角定距法,在机腹下安装了固定角的探照灯。如果两个探照灯的光柱在贴水面平飞时相触碰,这时的飞行高度刚好是18米(夜间开着探照灯去偷袭,还是两盏!!)。
同样的方法被应用于定距瞄准。沃利斯借鉴了鱼雷艇上的瞄准具。首先轰炸机飞行员通过几个导航点,为自己确定正确的攻击起始点和航向。当目光从瞄准具基孔看出去,瞄准具左侧瞄柱压住鲁尔水坝顶部的左侧哨位,右侧瞄柱压住右侧哨位时,就是最佳投放距离。
5月初,轰炸机飞行员用模拟炸弹取得了很不错的投放成功率。情报人员根据侦察机照片判断,鲁尔水坝的水位还在缓慢提高中。如果水面距离坝顶小于一米,高脚柜炸弹将飞过去。所以轰炸的时间窗口,最晚将于5月20日前到来。为了轰炸成功率和夜间对地面目标的辨识能力,吉布森将轰炸确定在满月前后的夜晚。于是5月16日-5月18日的夜晚就成了最终的窗口期。此刻,617中队的全体成员已经明晰自己的任务是在月明星稀的夜晚,开着探照灯排成队,以固定航线和固定高度还有固定速度去轰炸鲁尔工业区的莫内河谷水坝,等候他们的除了德军的战斗机还有无数的地面高炮。面对着这种像靶机一样的任务布置,无人选择退出。当夜有一个好消息是,盟军对杜塞尔多夫等地的轰炸吸引了德军注意,德军将鲁尔大坝等目标附近的数个重型高炮营走了,所以迎接617中队的应该只有中小口径高炮群。
5月16日夜,第一轰炸机群和第二轰炸机群先行升空,默默走上不同航路。第三轰炸机群待命,视情况出击。吉布森带领9架飞机对莫内河谷大坝进行轰炸,然后就近轰炸埃德尔大坝。第二轰炸机群则需要在德国战斗机联队的防区中穿梭,目标是佐耳培大坝。如果前面两个机群有谁失利,第三轰炸机群将奉命接替。
夜间超低空飞行,即使到现在也是高度危险的特技科目。更不要说在敌占区只能靠居民点灯光和导航尺和航图等手段进行的手工领航。偏出去几十公里都是常见的事情。而且与大家所认识的高空飞行有所不同,超低空飞行的飞机往往不能单靠使用机翼、副翼等操纵舵面维持高度和平衡。很多时候需要靠精细调节油门来调节高度。一般飞机平飞时,会呈现上仰2°左右的姿态。如果高度高了,就收油门,这时装载机身下半部的发动机提供的拉力减小,飞机会自己低头一点,这样高度会慢慢回到目标高度。如果使用副翼尾翼等舵面进行高度调节,有可能一下高度就变化几十米。此时吉布森机队正在低空抵近目标,高了容易被发现,低了容易撞地,需要将高度保持在一个非常精确的区间内。而且低空飞行经常遇到乱气流,二战年代的辅助操纵设备较为原始,每个微小的平衡都需要靠正副驾驶手动平衡。更不用说,夜间没有稳定的目视地面高度参考系,飞行员看外界久了之后,容易产生错误的情景意识,对飞机的高度变化趋势不敏感。吉布森机队在晚上开展的千里奔袭,展现了非常好的夜间领航和驾驶技术,其素质之高,令人钦佩。
经过长时间的飞行,吉布森成功抵达目标区。超低空沿河道飞行让沿岸的德军警戒哨纷纷惊醒。德军各防空阵地已经在戒备中。一架兰开斯特功败垂成,剩下的8架兰开斯特轰炸机为了任务,坚定的迎着炮火,朝着大坝飞去。
吉布森身先士卒,投下第一发炸弹,失败。
2号机,接近过程中被命中,牺牲,炸弹命中水坝后面的电厂车间。
后面普遍没有命中,直到7号机成功命中默内河谷大坝。
该夜,皇家空军损失8架飞机,牺牲56人。
该夜,1.2亿立方米洪水袭击鲁尔区和下游。超过125座军工厂停产,10个以上物资调配站停止工作。上千人死亡。虽然该轰炸并没有造成太多直接杀伤。但是该轰炸对德国的军备运转起到了相当的遏止作用。也间接激励了盟军的作战意志,加强了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信念。
后记:1943年5月底,英王乔治六世接见617中队。
吉布森因该行动,获勋“维多利亚十字勋章”,成为皇家空军二战期间的32名获得者之一,也是7名生前获得者之一。后牺牲于1944年。
沃利斯教授,后来继续参与工程设计。作为核心工程工艺专家,其参与了著名的“协和”号的设计和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