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冬天,在四川长寿村的农村减租退押工作中,一位老人上交了一张100大洋的借条,在署名的落款上赫然写着两个大字:朱德
工作人员问,"这个朱德是什么人?"
老人淡淡地回答道,"就是北京的朱总司令"。
在场的所有人都惊讶不已,"朱总司令怎么会向你借钱?"
老人说,"那是很久之前的事情,还是在德国留学的时候。"
一张借条,揭开一段历史
朱德,1886年出生于四川省仪陇县的一个农村家庭,家境贫寒,却有大抱负。在大清王朝摇摇欲坠之际,朱德于1909年考入云南陆军讲武堂。
随着辛亥革命一声枪响,朱德决定投入武装起义。可国民政府并非是一锅清水,在这期间俄国爆发十月革命,受到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朱德前往德国进修。
1922年赴德国留学,朱德身上钱财并不多,属于饱一顿饿一顿的状态。而像他这样的,在德国有很多,都想着努力学习,将先进的思想和技术带回祖国,为国家做出自己的贡献。
在中国的留学生中,有这样一个年轻人,家境殷实,是县里的地主阶层。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一个富二代,只不过这个富二代,不是那么的纨绔子弟,不是花钱如流水的花花公子,而是一个爱国的青少年,在德国留学的中国留学生之中,有大部分的人都得到过他的资助,他的名字叫做傅德辉。
傅德辉在前往柏林之前,就是北京大学的高材生,主修化学系,而他之所以选择这个方向,是为了建设国家。
朱德在德国生活拮据,却依然坚持了下去,之后回国的时候,身上一分钱没有,只好找到了傅德辉,傅德辉很欣赏朱德的理想,给了他100大洋作为路费,朱德便留下了这张借条。
再次重逢
在得知傅德辉的消息之后,朱德给工作组写了一封信,信中特意提到,傅德辉是搞科学的,人才难得,不要为难他,送到北京来。
傅德辉来到北京,朱德元帅热情的欢迎了傅德辉,和他握手之后,两个人谈了谈德国之后的经历。朱德元帅建议傅德辉就留在北京学习一下,北京虽说人才也少,但都是一流的专家,如果傅德辉能够跟他们学习一下,肯定会大有长进。
果不其然,傅德辉留在北京,学习了三个月之后,进步很大,还得到了自己好几年都没能解决的问题,他很高兴,在和朱德元帅告别之后,便回到了四川。
傅德辉到达四川之后,便被川东行署任命为工业厅化验室主任,以后,相继在西南工业部和综合勘察院西南分院等处,专门从事化学工业的研究和教育工作,得以一展所长,1964年66岁时告老还乡,于1976年病故。
傅德辉一生借出不少钱,只因为保存了朱德的这张借据,决定了他后半生的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