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被一篇名为“不要迷恋‘高大上’的魔都双语学校,那可能只是个传说”的微信文章刷屏,作者Sylvia Yu,复旦大学英语专业毕业,伦敦商学院MBA,国际教育机构资深顾问,典型的中产高知父母。
这篇文章,主要说的是:
作者女儿在上海某知名双语学校读书,从幼儿园到六年级,是大家眼里公认的“高大上”,上课氛围很好,成绩单很漂亮,英文流利,交流无障碍,暑假经常参加各种海外夏令营,平时不参加任何补习班,每周一次的英语戏剧娱乐多过于学习,作者原本认为女儿如果打算出国留学完全可以无缝对接,只是时间问题。
然而,当作者下载了英国IB名校七橡树Y9入学考试的英文题后,瞬间傻了眼,认为这是女儿在国内双语学校里从来没有接触过的题目,比如以下这些英国9年级入学考试,考的是相当于国内6年级的孩子。
一段节选摘自John Steinbeck 1942年一部非常隐晦的小说,影射二战我时期德军占领挪威小镇时,和当地人的冲突和博弈。
卷子问了几个作者文学手法的问题,学生必须书写分析性答案,并续写故事。
还有这些考题:
她完全不能相信这个是初一孩子的考题,认为难度远远超过了自己女儿在国内知名双语学校里学习的内容,“当我以英国优质中学的入学标准考察孩子的水平时,发现她经过双语学校5年半的学习,高大上的英文戏剧的滋养,暑假里的欧美澳日游历,仍然只是绣花枕头一包草。”
因此,作者给上海的双语学校下了“几宗罪”:
1.双语学校以英文为学术语言教授课程给英文非母语的孩子,这是一项历史很短的实验,还没有成熟的模式,所以孩子英语学习“累积了很多漏洞”;
2.双语学校能够选择的生源非常有限,导致同一班级学生水平参差不齐,限制老师在深度和广度上的发展;
3.上海的双语学校很难吸收到世界一流的老师。
最后,作者认为“上海已无书可读”,还是早点把孩子送走为妙,考虑到孩子不可能回到高考的体系,中文的深造只好放弃了。
看完整个文章内容,逻辑上似乎没什么问题,甚至还会觉得说的很有道理。
我发现这个妈妈的思维和想法,确实是很多中产高知父母的真实写照,并且这样的案例,也经常发生在身边,但你如果仔细推敲一下,就会发现,可能对教育很片面的理解,才是导致这些“问题”发生的真正原因。
教育出了问题,都是学校的问题
作者因为英国私校的入学考题远远超过了孩子目前的学术能力,第一反应就是孩子就读的知名双语学校的教育出了大问题。
作为二十一世纪的高知父母,仍旧把孩子的学习全部丢给学校,仍然认为,只要进入一所好学校,成绩优秀,孩子就一定出色;当然,如果孩子的学习出了问题,就是学校的教育出了问题。这个是最让我震惊的。
事实上,我并不觉得,孩子如果从幼儿园开始,就读的是这所英国名校,就一定会非常出色,我相信没人敢打包票。
为什么?因为,
孩子的教育不仅来自学校,
更来自家庭,还有社会。
这其中家庭教育所占的重要性,可能才是决定因素。
全世界每一个国家,都有所谓的好学校,和普通学校,不是每一个有成就的人都一定来自“好学校”,相反,那些真正有成就的人,大多都会强调自己的父母在教育中所起到的作用。
虽然通篇文章里,我并没有觉得孩子的教育有太大的问题,但从妈妈的角度,一味的批判上海的双语学校存在的各种“问题”,导致了孩子的问题,是很不客观的。也很容易让更多父母产生焦虑,难道真的“无书可读”?
从另一个方面来看,作者对学校的课程内容理解也有很大问题,几乎把所有重点都落在英语学习上,似乎双语学校的最大优势就是“英语学得好“,而对学校的教育理念和方式还停留在”上课欢天喜地“的表面理解。
之前我有写过一篇文章:那些逃离应试教育把孩子送进国际学校的父母,最大的收获到底是什么?(有兴趣可以点击阅读)
一心想要把孩子培养成“外国人”
作者无论是从一开始就想好孩子“出国留学,只是时间问题”,还是最后决定提前出国,并放弃中文的学习,无疑都在传递一个信息,要把孩子培养成一个“外国人”。
我一直坚信,我们的孩子首先应该是中国人,但他们也可以成为世界公民。培养成中国人其实并不难,无论是母语教育,还是本国文化,这几年也是公认的教育趋势。但培养成世界公民就并不容易了,因为弄不好就很容易变成“外国人”。
世界公民是能够真正拥有世界格局和眼界,明白整个世界正在发生的和将要发生的,未来做任何事,去任何地方,都能从世界角度去思考,超越语言和文化的差异。
而“外国人”是很容易让孩子失去自我文化的认可,一味追求“别人的标准”去学习和成长,从而让孩子和整个家庭都失去最起码的归属感。
没想清楚自己的教育目标
每个家庭都应该有清楚的教育目标,因为之后你在教育上所做的选择,和这个目标息息相关。
目标没有好或者不好,就如同学校没有好或者不好,只有适合或者不适合。
如果作者的目标是一定要考上英国顶尖名校,那么培养孩子的方式就不该是这样的,因为即使在英国,要考上这样的名校,也是要付出双倍甚至多倍的努力的。也并不是高大上的英语戏剧课,或者暑假世界游就足够的。
再比如我自己,我希望我的孩子未来能够在这个世界上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位置,而这种“适合的位置”不只有一个,而是有很多可能性。所以我就不会太在学科学习上逼孩子一定要做到100分,但我会留出更多精力和时间,让孩子尝试和体验更多,让她有机会真正找到所爱,并用内在的动力去探索和钻研,去创新。当然,我也不会执着的一定要她去考名校。
所以,目标不同,方式就会不同,如果这两者之间产生了明显的矛盾,那么这就很容易成为焦虑的根源。
考试题目代表一切
也许很多父母和作者一样,看到英国名校的入学题,同样觉得难度太大,但也许我们看到的只是考试题目本身。
为什么会出这样的题目,如果仅仅认为只是考孩子英语阅读和写作水平,那么很容易产生和作者一样的理解,因为我的孩子英语语法和写作学习不够,才导致孩子没有办法完成这些题目。
但在我看来,这并不是核心问题,也并不是真正的教育差距。语言永远只是工具,差距是在思维方式。
靠刷题背单词可以学习语言,靠深度阅读和思考也可以学习语言,但两者结果截然不同。在作者看来12、3岁的孩子读懂狄更斯,读懂二战,理解历史是和不可思议的,但那是因为,在国外,有专门给6、7岁孩子读的狄更斯,二战和历史书,孩子们是从小就用正确的方式去接触这些我们看似深奥的知识。所以,12、3岁才能更深入的去理解这些。
而那些看似特别有辩证思维的题目,孩子如果不会做,也并不是语言问题,而是从小就没有建立这样的思考习惯。
我不仅一次给大家推荐过儿童哲学书,如果孩子从小就愿意去思考“到底什么是幸福”“人为什么要工作”“钱能买到一切吗”......这样的问题,而不仅仅只是去上”高大上的英语戏剧课“和”高大上的游学“,那么英国名校的这些考试问题,真的没有那么高的难度。
而对于见多识广这件事,我之前也写过一篇文章:放假了,我们的孩子在拼语数外,国外的孩子拼的是见多识广
我想说的是,见多识广也是能写出有思想的文章的前提,但什么是见多识广,才是我们真正要去思考的。
我特别能理解作者作为高知妈妈,对孩子所抱有的期望,对学校所抱有的期望,但如果能从教育本身去思考,也许就能避免很多不必要的弯路,以及很多不必要的焦虑。
格局决定思维方式,也决定了对教育的态度。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