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智造:老母亲如何以退为进,让每一个普娃闪闪发光

2019-12-16     童年智造

上周四我参加了小米同学学校的一场演出,学校戏剧俱乐部的孩子们自编自导自演,一群12、3岁的孩子靠自己的力量完成了这场"各种各样的表演"。 他们大概准备了几个月,只有学校的戏剧老师做指导,没有任何家长参与,他们自己创作了舞蹈、音乐剧、话剧,自己准备道具、舞美、灯光、音效,甚至自己化妆,通过不可思议的团队合作完成了这次演出。虽然看起来并不那么完美,但绝对真实有趣,虽然看起来稚嫩,但绝对发自内心并用尽全力。




让我惊讶的是从来没有经过任何专业训练的小米同学,在舞台上超级自信大方,声音响亮,眼神坚定,没有任何怯场和紧张,似乎这个舞台就是她的世界。




要知道这可是个小时候看到陌生人会躲到我背后,曾经在很多场合下看起来安静慢热的孩子,并且绝对不是那种天生的牛娃。 我一直坚信,这个世界99%的孩子都是普娃,但每一个普娃都可以闪耀出自己最独特的光芒。而这12年的养育经历,不仅让我更坚定这个信念,更让我发现了让普娃闪闪发光的秘密,那就是 ——你必须以退为进。




默默的鼓励远比用力去推更有用


"我觉得你可以的,你一定行的!""你为什么不去争取当班干部?""那个比赛我觉得你可以去参加!""那个谁谁谁都可以做到,你一定也可以的!"......很多时候做家长的总觉得要给孩子提供机会去锻炼,总觉得这种鼓励能让孩子充满力量和信心,但事实上这只是父母焦虑和想赢的另一种表达而已。别以为孩子体会不到,如果不是发自内心喜欢做的事情,父母的这种"推一把"只会让孩子为了你而去努力,这种努力是不持久的,尤其在"输了"以后,无法面对父母的失望,失去的信心比增加的多的多。 每一次小米同学要参加什么兴趣班,或者学校的各种小比赛小活动,我一般都会以倾听她的想法来代替用力去鼓励,如果想参加,那么你想要怎么做,我会给出自己的一些意见,但同时更尊重她的想法,无论输赢和结果,都默默的支持和肯定,尤其对自我反省给予最大的鼓励,为好结果喝彩,也为跌倒和失败而叫好,因为我知道,失败后的成长远远超过成功。



真正的成长值的等待


作为一个家长,最大焦虑往往来自于对未来的迷茫和不肯定。因为没有人能预测未来,你不知道这样做和那样做的结果会有怎样的差异,你不知道是用力推孩子的结果更好,还是静待花开更有用。
作为一个已经"等待了"12年的老母亲,我可以很负责任地告诉你,比起拔苗助长,静静等待一定是你能对孩子做的最有用的一件事。
在小米同学的成长过程中,我也曾经焦虑和迷茫过,但每一次我静下心来,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我就能鼓起勇气收起焦急,听从自己内心真正的想法。
我觉得小米同学能够成长为现在的自己,最重要的就是遵循了自己的节奏。曾经字写的歪歪扭扭,只要给予时间总能慢慢写出自己的风格;曾经计算很费力,只要经过不断练习总能准确无误;曾经慢热怕生,只要给予足够的安全感总有一天能自然又大方;曾经英语单词一个不识,只要爱上英语阅读总能自然输出;曾经五音不全,只要真的热爱总有一天能大声唱出自己的歌......这些都是我亲眼看着这个孩子,一步步按照自己的节奏,开始走出了自己的人生之路。




你对世界的好奇与热爱比兴趣班更高级


学画画,学钢琴,学象棋,学编程,学舞蹈....现在的孩子不上几个兴趣班简直就是不可想象的。但兴趣真的只有这些吗?兴趣真的每个人都要一样吗?我真心感觉我们孩子的世界看似很大,其实很小。 有孩子之前,我的世界可能只有旅行和包包,有了孩子以后,我发现自己的世界变大了。我爱上了博物馆,于是我把世界上大大小小的博物馆逛了个遍,还在家里建造了我们自己的博物馆;我爱上了自然和科学,于是我们从小到大都不放弃任何捡树叶抓虫子的机会;
我喜欢看音乐剧,于是看遍了伦敦西区和百老汇;我对化石矿石和考古产生了热爱,于是我从世界各地带回来各种绝世收藏;我喜欢上了每一种昆虫和动物,于是我们不再去动物园,我们去野外找动物去做保护动物的志愿者;我喜欢艺术也热爱历史,于是我把佛罗伦萨美术学院的艺术历史夏校带给了上千个中国孩子......




我发现自己的真心热爱,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孩子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心,自己对这个世界的探索,会让孩子的世界变得更大更广阔。




你不用说很多话,也不用一直赞美


很多人会觉得只有和孩子无话不谈,才能成为孩子最好的朋友,或者只有和平相处,才是最完美的亲子关系。 真实才让这个世界更精彩。互相抬杠不等于不欣赏彼此,怼来怼去不等于关系糟糕,夫妻、亲子、朋友之间最好的关系,就是彼此能成就更好的自己,至于如何相处,只要大家都觉得舒服,就比什么都好都真实。

教育永远宁缺毋滥


小米同学一直说自己喜欢戏剧,她曾经问过我很多次能不能上个戏剧班,然而我心里十分清楚,即使在教育资源那么丰富的上海,也根本找不到真正高水平的儿童戏剧课程,所以我坚持宁缺毋滥,不要让错误的方法误导了孩子,我宁愿花时间带着她去看全世界最好的话剧和音乐剧,我们从《悲惨世界》开始,在伦敦每晚一场不同风格的音乐剧,我们从《摇滚学校》看到《Dear Evan Hanson》,现在的她,即使没有经过专业训练,至少这份热爱和艺术眼界让她一步步自我成长,这样的艺术滋养,深入心灵。





如果不是对于宁缺毋滥那么坚持,我也不会从美国、意大利、英国请来全世界最好的老师,就是为了让更多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体验到真正世界级的教育资源,如果不是对于宁缺毋滥那么坚定,我也不会每年几次去探访全世界最好的创新学校High Tech High,千里迢迢把他们的课程和导师请来中国,让我们的孩子真正感受到什么才是学习的乐趣和精彩。




不要过早把孩子推上顶级舞台


我的朋友圈里有很多精英父母,他们的孩子一直拼搏在世界顶级比赛和舞台上,通常看到这些牛娃的成绩,就很容易让普娃的爹妈羡慕不已,最好明天自己的孩子也能登上高高的领奖台。 很多父母觉得,只有让孩子在顶级赛场上和最好的选手们一较高下,才能得到真正的进步。但我的亲身经历却让我坚信,不要过早让孩子经历这些。 从小到大,我看着小米同学自己做过各种"不完美的"作品,但每一次都会比上一次有进步,这种进步是发自内心的驱动力;我看着小米同学学校里的各种社团活动都是孩子们自己主导,虽然看起来各种"混乱",但每一次都有很不同的收获;我看着小米同学每次学校表演,都没有华丽的服装道具,没有家长倾尽全力找来的专业老师,没有高压下的完美呈现,但多了很多童年该有的稚嫩和真实。 我看着小米同学参加大熊猫志愿者冬令营的时候,带着同班同学演了一场舞台剧,虽然很"简陋",但他们的全力以赴让全场叫好;



我看着小米同学在美国HTH学校老师的带领下,在PBL夏校里和同学一起排了一出科学舞台剧,让全场很多老师热泪盈眶;




我看着小米同学和水平差不多孩子们一起在三亚的海上一起冲浪,总是掉下海的他们却充满了年轻的冲劲;




这些普娃在一起的时候,更多的是抱团努力,而不是个人竞争,更多的是珍贵的友情,而不是处处树敌,更多的是影响一生的热情,而不是为了奖杯而努力。




牛娃可以很优秀,普娃也可以十分出色


在牛娃的身上,你总能找到很多相似点,天生的勤奋努力,学得快又学得好,各种争强好胜,从牛妈牛爸到牛校,从永远的第一名到挤破头进名校,和未来已经被定义好的成功人生。 但每一个普娃,都可以普通得完全不一样,他们可以喜欢天文地理,也可以喜欢艺术历史,他们可以因为爱捉虫子而成为昆虫学家,也可以因为喜欢石头而去学习地质和考古,他们可以用树叶画画,可以有自己的发明创造,'他们可以热爱环保,也可以在舞台上大放光芒......



忘记铂金包和顺义妈妈,试一试不要那么用力,承认自己的孩子就是个普娃,但这个普娃总有一天能闪耀出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耀眼光芒!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6L4BIW8BMH2_cNUgrWA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