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发红糠疹
1.定义
毛发红糠疹是一种少见的病因不明的慢性鳞屑性炎症性皮肤病。发病率为1:50000-1:5000,男女发病无异常。
2.临床特征
其临床特征为小的毛囊角化性丘疹和散在性融合成糠秕状鳞屑性棕红色斑片或斑块,对称分布。皮疹严重时可泛发全身,发展为干燥鳞屑性红皮病。
3.治疗
毛发红糠疹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临床治疗较为棘手。
西医治疗:一线治疗药物是口服维A酸、外用糖皮质激素和保湿剂。其他疗法包括光疗、免疫抑制剂、生物制剂、维生素D3衍生物、钙调磷酸酶抑制剂等。但西药副作用较大,其远期疗效及抗复发能力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中医治疗:中医在治疗本病方面有较大的优势,有研究者总结其辨证分型大致可分为血分蕴热、外感毒邪;血虚风燥,气血失养;肺气失宣、气血瘀滞;气阴亏虚,湿毒阻络等。
纯中医治疗毛发红糠疹医案一则
5岁女童,2016.09.29初诊。
主诉:双手红斑脱屑瘙痒9月,泛发至全身2月。
外院确诊为毛发红糠疹,经中药治疗改善不显,现四肢躯干大片红斑脱屑,手掌脚掌肘膝关节大片红斑肥厚融合成片,头皮弥漫性糠秕状鳞屑,自觉皮肤干燥灼热瘙痒,指甲改变,怕热,汗不多,口臭,纳一般,睡眠可,大便1-2次/日,不臭,舌暗尖红,苔白,脉细滑。
2016.8.5广西医科大学皮肤科病理检查结果:角化过度伴不全,毛囊角栓,棘层轻度增厚,基底细胞无液化,真皮浅层血管周围少量淋巴、组织细胞浸润,不除外毛发红糠疹,诊断请结合临床。
诊断和用药
西医诊断:毛发红糠疹。
中医诊断:狐尿刺。
四诊合参,此为热入血分证。
方予犀角地黄汤加减:水牛角10g(先煎) 牡丹皮7g 赤芍7g 生地黄10g 紫草10g 桃仁5g 红花2g 丹参7g 制何首乌10g 盐蒺藜10g,14剂,水煎,内服。
外用:菊花60g 金银花60g 酒黄精45g 甘草30g 生何首乌30g 炒僵蚕15g 14剂,外洗;丹皮酚软膏外擦。
复诊
2016.10.15二诊
症状较前好转,皮疹颜色变淡,脱屑减少,仍头屑多,少许新发点状皮疹。皮损处仍觉灼热、瘙痒。胃纳正常,夜眠尚可,近两日磨牙。
处方:内服方:前方加五味子5g 干姜5g 细辛3g,21剂,水煎,内服。
外用方:前方改菊花、金银花减至50g,加侧柏叶50g ,21剂,外洗。丹皮酚软膏,外擦。
2016.11.05三诊
皮疹变薄颜色变淡,上肢、胸部皮疹变淡变薄明显,下肢少许新发;瘙痒减轻,皮肤偏干燥,仍有头屑。胃纳正常,大便调。
处方内服:前方改生地黄15g、桃仁6g、红花3g,加漏芦7g,21剂。
外用:菊花50g 金银花50g 酒黄精45g 甘草30g 生何首乌30g 炒僵蚕15g 沙苑子30g,16剂,外洗;炮姜颗粒(6g) 15袋 白及颗粒(10g) 10袋,1剂 500g凡士林调敷外擦。
2017.11.26四诊
皮疹大部分消退,不太痒,偶有新发,可快速消退,纳可,怕热。
处方:水牛角10g(先煎) 牡丹皮7g 赤芍7g 生地黄15g 紫草10g 桃仁6g 红花3g 丹参7g 制何首乌10g 盐蒺藜10g 五味子5g 干姜5g 细辛3g 漏芦9g 侧柏叶10g,28剂,内服。
外用:菊花50g 金银花50g 酒黄精45g 甘草30g 生何首乌30g 炒僵蚕15g 沙苑子30g 侧柏叶50g,28剂,外洗。丹皮酚软膏外擦。
2017.01.07五诊
皮疹基本消退,遗留色素减退斑,无新发,足部少许皮疹,不痒。纳可,二便调,余无不适。
处方:水牛角10g(先煎) 牡丹皮7g 赤芍7g 生地黄15g 紫草10g 桃仁6g 红花3g 丹参7g 制何首乌10g 盐蒺藜10g 五味子5g 干姜4g 细辛1g 漏芦9g 侧柏叶10g,30剂。
2017.02.16六诊
脚掌手掌膝盖稍红,面部少许新发,余基本消退,指甲恢复,手心热,手部皮肤干燥,纳可,稍干咳,大便调。舌淡暗苔白润。
处方:水牛角10g(先煎) 牡丹皮7g 赤芍7g 生地黄15g 紫草10g 桃仁6g 红花3g 丹参7g 制何首乌10g 盐蒺藜10g 五味子5g 干姜4g 细辛1g 菊花7g 地骨皮7g,30剂,内服。
外用:菊花30g 金银花30g 酒黄精30g 甘草15g 生何首乌30g 炒僵蚕15g 地骨皮30g 当归10g 30 剂 外洗。
药后脚掌手掌膝盖少许发红脱屑较前减,面部偶有轻微新发但可消退,背部白斑渐渐恢复成正常肤色。予前方加减继续巩固治疗。
按语
该案患者皮肤干燥灼热感,怕热,口臭,为阳明病,热入血分。
犀角地黄汤出自唐《千金方》,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散瘀,方用水牛角代替犀角,凉血清心解毒,为君药。
甘苦寒之生地,凉血滋阴生津,一助犀角清热凉血止血,一恢复已失之阴血。赤芍、丹皮清热凉血、活血散瘀,故为佐药。
皮疹为丘疹、斑块此为肌肤甲错,舌质暗为瘀血证,予桃仁、红花、丹参活血消斑。
血热多耗伤阴血,阴血不足则出汗不多,予定风丹养血润燥止痒。
凉血、活血、补血并用,凉血活血补血而不留瘀不耗血。
初诊以犀角地黄汤加蒺藜首乌有《颜氏济生方》当归饮子养血祛风之意,用于血虚风燥之脱屑瘙痒尤为有效。
二诊之后加姜辛味,此乃因素体留有寒饮故也,结合舌诊及刘渡舟小青龙汤水像诊法,考虑仿小青龙祛饮解外法,兼顾血热中见寒饮。
六诊加味菊花配合姜辛则有候氏黑散意,大风烦躁,皮科可见局部瘙痒异常,搔抓发热发红,引起情绪烦躁。而六诊案中虽无明显此证,然有手心发热,可参考候氏黑散方证。地骨皮则是日人汉方善以其润肤之功加之,况患者内有血热阴虚,可使用。
本病主证为热入血分证,主要辨证点:口干而饮不多,瘙痒烦躁夜间尤甚,斑疹密布,舌质暗。
临床上需要鉴别:阳明腑实证以腹胀满、不更衣、大便难为主要表现,治疗上宜通腑泻热,方选承气辈;阳明气分证以壮热、口渴、大汗、脉洪大为主要表现,治疗上宜清热泻火养阴生津,方选白虎加人参汤。而病程中兼有寒饮风燥,临证用药须当兼顾。
欧阳卫权
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
简介
广东省中医院首批青年名中医。现任世界中医药联合会青年中医培养工作委员会常务理事、世界中医药联合会经方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皮肤科分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名医学术思想研究分会委员、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委员、广东省针灸学会理事、广东省针灸学会皮肤病专业委员会常委兼秘书、广东省中医药学会中医外治法专业委员会常委,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的继承人、南方医科大学“李可中医药学术流派传承基地”客座教授。
师承“国医大师”李振华、禤国维、“古中医流派”李可等著名老中医。学术上主张回归中医传统,用中医思维指导临床,坚持纯中医道路。致力于中医经典《伤寒论》的临床应用研究。
从事中医临床工作20多年,学术上主张回归中医传统,遵循中医自身规律发展中医,用中医思维指导中医临床,坚持纯中医道路。致力于中医经典《伤寒论》的临床应用研究,强调以六经为纲,方证为核心,万病识机,活用经方。擅长运用经方治疗各科疑难杂病,为国内系统性研究《伤寒论》六经辨证及经方治疗皮肤病第一人,多次受邀于国内外学术会议作经方专题演讲,尤其系统地讲授《伤寒论》经方辨治皮肤病的学术经验,影响了一大批中医皮科临床医师。出版个人学术专著《六经辨证新探——经方辨治皮肤病心法》影响很大。
擅长疾病
皮肤病:带状疱疹神经痛、痤疮、荨麻疹、血管炎、红斑狼疮、特应性皮炎、湿疹、银屑病、白癜风、扁平疣、激素依赖性皮炎、斑秃、结节性痒疹、丹毒、黄褐斑、皮肤瘙痒症、过敏性紫癜、生殖器疱疹、毛发红糠疹等;
常见内科疾病:发热、咳嗽、失眠、慢性鼻炎、慢性胃炎、腹泻、心悸、头痛、眩晕、更年期综合征、痹证、口腔溃疡等。
妇儿及其他:小儿肺炎、哮喘、腺样体肥大、厌食、消化不良、夜啼、遗尿等;痛经、月经不调、不孕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