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倬琰
端午节,是华人的四大传统节日之一,与东亚其他地区的端午节节庆同样源于中国古代的端午节传统。端午节有各种传统别称,包括"端阳节"、"重五"、"龙舟节"、"龙船节"、"双五节"等。
┃驱邪除祟愿望朴素
"端午"一名最早见于晋代周处的《风土记》。"端"有"初始"之意,因此"端五"便是"初五"。而按照历法五月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渐渐演变成了现在的"端午。
端午节在中国由来已久,可上溯至春秋时代。传统上认为时值仲夏、疫厉流行的五月是"恶月",们在五月为了预防疫病,自上古即有不少清洁禳毒的措施。而端午最初的习俗便是由此而来。
【撒灰除虫禳毒驱疫】
《礼记·月令》记载当时提倡在五月斋戒节欲。而最迟于春秋时代成书的《夏小正》记载,从上古之时人们就已有在五月储存兰草作沐浴之用等传统。这是如今端午节挂草驱虫等习俗的来源。
除了驱瘟去疫,龙也是端午节里最重要的文化符号之一。隋代杜台卿在《玉烛宝典》中指出,端午的竞渡习俗源自南方,又引吴地乐府诗《五月歌》描述五月吃粽子是吴地习俗,因而认为端午源于南方,之后流传到其他地区。
相传古吴越人以自己为龙的传人,每年五月初五举行祭图腾仪式,以求来年风调雨顺。他们把食物装在树叶或竹筒中,投到江里去。之后还在这天划着独木舟拜访亲朋好友,高兴时就即兴举行独木舟赛,慢慢演变成龙舟竞渡。而传统上五方都有各自代表的龙,也对应五行,所以"五"这个数字也是代表龙,端午常见的五色丝也是代表五方的龙。
因而闻一多在其《神话与诗》的《端午考》中指出端午的众多习俗都可能是源自迎涛神祭图腾,并认为端午节最初只是长江下游吴越人的节日,之后慢慢演化、传播,成为了整个华人的重要节日之一。
端午能够在大江南北广为流传的最大原因,便是纪念名人的元素加入其中,最著名的当然就是人们都知道的纪念屈原。但端午习俗的出现远比屈原要早,而在这天被纪念的也远不止屈原一人。
由于太史公并没有在《史记》中记载屈原的忌日,因而很多地方使端午流传而纪念的名人并不是屈原。就如南朝梁人宗懔所著《荆楚岁时记》第卅节就这样说:"按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伤其死所,故并命舟楫以拯之……斯又东吴之俗,事在子胥,不关屈平也。"即记载东吴地区端午竞渡是为了迎接被人们视为河神的伍子胥。《苏州府志》也写:"乡俗午日以粽奉伍大夫,非屈原也。"同样也说当地端午粽子为供奉伍子胥,而非屈原。
【伍子胥(艺术形象)】
人们对伍子胥故事的了解并不比屈原的生疏。当年伍子胥辅佐吴王夫差大败越国,逼得越王勾践投降。伍子胥坚定的认为应一举消灭越国,但由于夫差为伯否所谗,不听其"联齐抗越"的主张。后来伍子胥愤恨自刎,死前留下毒誓,要家人在他死后把双眼挖出,挂在东城门上亲眼看着吴国被越国灭亡。夫差大怒,用皮革包裹子胥尸体,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吴地人传说伍子胥因而化为河神,便于每年五月五祭拜伍子胥。
而纪念屈原一说最早的文字记载起源于南朝梁吴均的《续齐谐记》,书中记载屈原于五月初五投汨罗江自尽,楚人哀悼,就以竹筒贮米投进水中祭屈原。之后传到唐代,逐渐演化为《襄阳风俗记》中所记载的以竹和五色丝包粽子为避免祭屈原的食物被龙吃掉。
┃千年转变大不相同
端午传到汉代时,比较忠于周时的习俗,以祛病除疫为主。汉代人崔寔在《四民月令》中记载,五月人们会制作黄连丸、霍乱丸等治下痢、中暑等夏季常见疾病的药物。汉代应劭在《风俗通》中写:"五月五,会在手上系五彩丝,名长命缕,又名续命缕、辟兵缯、五色缕等,以辟兵及鬼,躲避瘟病。
到了两晋南北时期,除了采艾草悬挂门上避疫禳毒之外,如踏百草、斗百草等在晋时也开始慢慢普及。划龙舟竞渡习俗的最早记载也是当时出现,如周处在《风土记》中写:"采艾悬户上,踏百草、竞渡"。南北朝时采艾的习俗有所发展,荆楚一带采艾要在天亮鸡鸣之前出发,挑选最具人形的艾草带回去挂在门上或用作艾灸,人们相信这种艾草疗显著效。宫中则还有赐扇子的习俗,南朝宋废帝刘昱就曾因为元徽五年端午节太后王贞风所赐之扇不够华丽而起毒杀之心。
【斗百草】
隋唐时期端午已经成为全国性重要节日。互相赠送日常衣饰用品已成为普通人都会参与的习俗,皇帝更是会在这一天大肆赏赐臣下。《中华古今注》就记载贞观中期一个端午节,唐太宗赐文官黑玳瑁腰带,武官黑银腰带。《新唐书·礼乐志》也记载唐玄宗常于端午节赏赐衣、扇,由于皇帝提倡,赠扇之风大盛,民间在端午前后有热闹的"扇市"专门售卖扇子,被称避瘟扇。
同时,由于唐朝繁荣的经济,端午娱乐活动也多了起来,射粉团就是这个时候流行起来。这是一种将粉团放在金盘中,以小角为弓,架箭射盘中粉团,射中就拿来吃的游戏。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宫中每到端午节,造粉团、角黍,贮于金盘中。以小角造弓子,纤巧可爱,架箭射盘中粉团,中者得食。盖粉团滑腻而难射也。都中盛行此戏。"
【射粉团】
到了宋代更甚一步,人们的端午活动更加丰富多彩。民间出现比前代更精致的端午节物和多样的食品,还有各种香囊驱邪除虫。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里有详细的记载:"端午节物,百索、艾花、银样鼓儿,花花巧画扇,香糖果子、粽子,白团。紫苏、菖蒲、木瓜、并皆茸切,以香药相和,用梅红匣子盛裹。自五月一日及端午前一,日卖桃、柳、葵花、蒲叶、佛道艾。次日家家铺陈于门首,与五色水团、茶酒供养。又钉艾人于门上,士庶递相宴赏。"
明时赛龙舟成为大范围流行的习俗,各地也发展出不同的龙舟形制以及划龙舟的方式。张岱的《陶庵梦忆》记载明代瓜州的龙舟竞渡情况,自五月初一开始,至十五结束,历时整整半个月。杨嗣昌的《武陵竞渡略》则记载沅湘一带为禳灾而竞渡,竞渡前除祭祀外,还要由巫师作法来祈求胜利。杭州西湖的划龙舟是竞赛龙舟围着表演的大龙舟打转,大龙舟上层有人扮演古人、神仙,下层敲锣打鼓,之后大龙舟会抛下钱等物,小龙舟上的人便下水争抢,好不热闹。
【明代的端午节】
之后端午一直是中国最重要的节日之一。1940年,以郭沫若、老舍等人为代表的重庆文艺界抗敌协会,为纪念屈原议定每年端午节屈原逝世之日为诗人节。这是端午与屈原的关系深深印刻在国人脑海里之始。2007年端午节列为法定节假日,2009年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端午成为如今的端午。
┃悬艾赛舟热闹非凡
除了赛龙舟、吃粽子这些最广为人知的习俗外,人们在端午这天还会挂菖蒲、佩香囊、吃各种与"五"有关的东西等。
- 1.悬草驱虫
作为端午最古老、也是最原本的内涵,禳毒驱疫是端午必做事情。菖蒲、艾草、兰草等充满香气,可以驱除蚊虫的香草是端午时节人们家中的常客。较常见的组合为菖蒲、艾草、石榴花、蒜头和龙船花。
【瓶插蜀葵、石榴、菖蒲等花草】
菖蒲形似剑,插在门口象征驱除不祥,故有"蒲剑斩千邪"之说;艾草则代表"百福",石榴花的根部可驱虫,蒜头的浓烈气味可以驱邪,合称"天中五瑞"。最简单是把这些草捆扎起来挂上,也有加上红纸,还有制成不同的造型,制成人形、虎形者称为艾人、艾虎,也有制成花环、佩饰,不但有驱邪禳毒的意义,还富有装饰性。
上面说到的这些香草不仅能悬挂或燃烧以驱瘟,自上古起就经常用于端午节洗澡,称为洗百病或沐兰汤,故端午节也有"浴兰节"的别称。各地还会因地制宜加上当地特产的凤仙、白玉兰、柏叶、大风根、桃叶等不同东西一齐用来沐浴。
而由于这是一个驱虫祛病的日子,除了上述香草,各种中草药也是端午时节人们广为采集的物品之一。由于端午前后是草药茎叶成熟的日子,此时采的草药药性好,功效特佳,因而这的确是一个采药的好好哦日子,不得不佩服老祖宗的智慧和对时令的掌握。踏百草、斗百草便是衍生自采药之俗,据此又发散衍生成游百病和逛青等出外旅游踏青的习俗。
【端午采药】
上面说的是"悬草","驱虫"则是下一步最重要的事情。五月,蚊虫横行,人们便是从端午开始进入驱虫的"大业"。
人们用各种方式驱除五毒,如挂上绘上五毒的五时图,段成式.在《酉阳杂俎》记载:"五日进五时图、五时花,施之账上"。五时图大多用红纸所绘,然后把针刺在图中的五毒身上,代表刺死五毒,不让它们横行,作为一种心理上的保佑。也有人在衣饰上绣上五毒或把佩饰制成五毒图案,作为小孩衣服图案,取"以毒攻毒"之意。
【系彩丝】
与之相同、并且至今经久不衰的端午祈福方式,就是系彩丝。彩丝是端午常见驱邪避灾节物,又称续命缕、续命丝、延年缕、长寿线、百索、辟兵缯、五彩丝、五色丝、缯子等,以代表五行的五色线结而成索,挂在身上或悬于家中,以避灾除病、保佑安康。
- 2.食"五"安康
五月初五、双五节、端五,"五"是端午的幸运数字,因而不少地区都会在端午节吃以"五"这数字统称的食物。
如江浙及黄山一带有端午节吃"五黄"的习俗。五黄指黄瓜、黄鳝、黄鱼、咸鸭蛋黄、雄黄酒。由于黄色食物大都具有养护脾胃的功效,因此可以解毒制煞,包含了先民朴素的按节令保健养生的意识。
而一些江南地区又有吃"五红"的习俗,各地的五红各不相同,如南京地区会吃烤鸭、苋菜、红油鸭蛋、龙虾、黄鳝等。以苏州为代表的地区则吃"五白",即白切肉、白斩鸡、白豆腐、白蒜头、茭白。
江西则有吃"五子"的习俗,即粽子、包子、鸡子(鸡蛋)、菓子(藠头)、蒜子,亦有"五子登科"之寓意。《分宜县志》便记载:"端午早餐用五子,曰粽子、包子、鸡子、菓子、蒜子,聚而食。"
既是传统习俗,又是文化遗产,作为华人四大节日之一,端午传承千年不断变化,但在国人心中的地位始终不变。是全世界华人最重要的文化象征与符号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