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不良行为,都是在寻找“自我定位”,家长莫误解

2020-05-02   春花育儿

很多时候,孩子的一些在大人眼中不好的行为习惯令人头疼,但是有的时候不管怎么说教和唠叨,他们总也改不过来。

但是家长们有没有想过,行为的好坏都是人们在生活中通过结果来定义的,没有到达最后一步谁也不知道这种行为是不是真的“不良”,孩子懵懂无知,好奇心重,在他们的世界中只有勇敢的尝试,并不会对结果过多在意,而家长更愿意从全局出发,考虑到后果之后直接阻止了孩子的行为。

尝试就是在寻找自我定位和普世价值的行为,小到啃指甲,拆玩具,偷吃零食,大到逃学,说谎打架,这些行为通常都不能够被家长理解和接纳,认为都是需要在做之前就要明确知道这是不被允许的。家长们忙着教育孩子什么是不能做的,但是却不告诉他们为什么不能做,又或者做了之后会有什么样的后果。



但是试问谁的成长过程中绝对没有犯过错呢?很多时候越是家长不让孩子去做,他们反而更想要挑战权威,努力往家长反对的那条路上走,说到底不过就是孩子想要的并不是要做这件事情,而是从内心要逃离父母的控制而已。

比如说孩子自己明知道多吃零食会发胖对身体发育没有好处,原本并不是很喜欢吃的,但是家长总是在他们耳边唠叨,不要吃这个不要吃那个,反而造成了孩子当着父母的面去吃零食,看着家长暴跳如雷的反应,觉得自己才是被重视的。

为了纠正孩子的一些“不良”行为,家长甚至会把孩子送去千里之外的特殊学校,让孩子远离家庭的教育,远离亲人,不能和亲近的朋友同学联系,剥夺它们对所有熟悉环境的安全感,被所谓的军事化管理起来。

在沟通中有父母甚至惊恐的对待孩子的一举一动,用放大镜去看孩子身上的缺点,恨不得他们什么事情都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



其实这种情况下的孩子是很无助的,家长同样也很痛苦,因为只能看到那些令自己不满的方面,生活总是在各种挑剔中度过,惶惶不安,如果家长没有办法改变孩子,他们就会将孩子送去特殊学校管理,这样做只会加重孩子与家长之间的隔阂和距离。

孩子的“不良”行为,全部都是他们自己的错,都需要改正吗?其实很多看起来不良的行为都是孩子在寻求自身美好的过程,孩子生而美好,他们都是对世界抱有期待和探索欲的,他们的行为走向源自于环境对他们行为反馈,尤其是来自于家长。

当父母对他们做一件事情有了反应之后,就会成为下一次行为的动机,每个孩子都渴望父母的关注和鼓励,当一些正常的行为没有获得足够关注的时候,反而是那些错误的行为总能吸引注意,孩子就会更愿意去做。

而父母的爱最有效的表达方式就是陪伴和表扬,这样的美好诉求一直是孩子最期望的,如果无法得到正面表扬和鼓励,那么反面的批评也是关注的一种,孩子只能退而求其次的选择这样的行为。

当孩子用打架来发泄情绪,用逞强和冷漠疏远所有人的时候,他们的内心其实才是最渴望被理解的,用这种不良的方式来呼唤父母的关注和需要。



有不良行为的孩子通常发生在以下几种家庭中:

1. 太过刻板专治的家庭

在这样的家庭中,条条框框规矩很多,家长对孩子的要求更多,他们通常压力很大,感受不到来自父母的接纳和允许,即使是出于爱,但是由于用错误的方式表达,只会让孩子感受到冷漠和疏离。

父母如果一方是很严格的还好一些,如果两人都用不近人情的方式进行管教,就会造成孩子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比较容易焦虑,同样容易积压负面情绪,一旦内心的需求长期无法通过正常途径得到满足的时候,就终将使用不良的表现和手段表达出来。

2. 太过纵容溺爱的家庭

现在的二孩家庭有这样一种现象,对于老大管教都很严格,但是对于老二就会比较宽容,原因就是因为当初对第一个孩子管教太严格,父母心中的内疚感促使他们会对第二个孩子更加宽松。

曾经对老大过分的要求导致的内疚,要在老二身上弥补回来,可是这样的做法反而会更让老大觉得偏心,从而横生不满,甚至会故意做出一些不良的举动来博取家长的注意。



还有的家庭从一开始对孩子就是过于溺爱的,崇尚快乐教育的时候对于他们的过分行为会纵容,最后导致孩子极度自信自私,形成一些扭曲的价值观。不管是一个孩子还是两个孩子,都不能过于溺爱,父母的爱不代表纵容,教育是有底线的,不可以的行为坚决不能做。

以上这两种家庭都偏离了爱的中心,带来的大多数后果就是极端的叛逆,结果自然也是很难纠正的,措手不及的不良行为问题让很多父母都吃尽了苦头,与其后来发现之后纠正,不如从一开始就用平和的心态去面对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问题,不要走极端,更不能试图用过于严厉和过于溺爱的方式去去教育孩子。

要随时关注孩子的内心成长,当发现孩子开始不愿意和家长沟通的时候,当发现他们总是通过非常极端的行为来吸引家长注意的时候,就要开始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是不是出了问题。不要让孩子用极端的行为来惩罚家长对自己教育的失责,这样对双方来说都是痛苦的折磨。

家长的童年经历会影响自己对孩子的教育,会将自己的不良感觉投射给孩子,对孩子的不满其实是对自己的不满,为人父母其实就是重新成长的一次最好机会,需要不断的学习和进步,先与自己和解才能给孩子正确的,充满爱的养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