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长对于孩子的教育可以说倾尽全力,不仅自己在网上找很多育儿知识而且对自己对待孩子力求完美,同样也要让孩子什么都要做到最好。
完美要求的背后是身为父母的焦虑,家长只有给孩子一个金色的童年,他们才能给我们一个金色的未来。
十全十美的人是不存在的,放弃苛求才能成就更好的教育。每个父母对孩子的期许都是好的,希望他们能够十全十美,但这仅仅是一种良好的愿望,是人就会存在不足和缺点,连大人都会犯错,何况是还在成长中的孩子。
胆大的孩子可能会粗心,谦虚的孩子可能会胆小,直爽的孩子可能不会顾及别人的感受,敏感的孩子可能会是内向的。
这些都需要身为父母的体谅,接纳孩子的缺点和不足,并且以不带评判的态度去面对他们,帮助孩子解决问题。如果因为孩子身上的某一个缺点去嫌弃他们的话,不仅会伤害着孩子的自尊心,同时也是作为父母的一种失责。
只要父母不对孩子放弃希望,一切障碍都可以跨过去,在日常生活中很多父母会对令他们失望的孩子说:“你怎么这么笨,当初就不应该生下你。”“你太不听话了,我都不想要你了。”这样孩子心灵的话语可能只是父母一时气愤的发泄,说过就忘了,但是对于孩子来说就有可能是严重的心灵伤害,会打击他们的自信和自尊。
伤害只需要一句话,可是重塑孩子的自信却需要漫长的时间,在教育的过程中家长的心态对孩子的智力影响是很大的,一个自以为不如别人的孩子就总会倾向于向人们说自己不行。
如果这个时候父母将孩子的一次失败或者一时的弱点作为能力缺陷在孩子面前不断重复的话,孩子的自责就会得到强化,并逐渐回在心理上凝固成一种并不真实的认知,这会让孩子让一时的自责转变为自我失败的主观心理,严重的压抑了孩子的进取心和创造性,然后会对自己的能力设限。
面对孩子的缺陷,又或者是他们暂时的不爱学习,成绩不好,家长都不应该反复强调他们的不足,更不能因为自己的苛求训斥惩罚孩子。
这个时候的孩子内心已经很脆弱了,他们承受着学校或者环境的各种压力,这个时候父母更应该对他们耐心细心的对待,让孩子能够在人生低谷的时候受到鼓励和帮助,克服遇到的问题,而不是训斥和责怪。
作为父母为了鼓励孩子奋斗的勇气,增强对生活的信心,还应该更加细心和热情的发现孩子的优点,发挥孩子的长处,不能只看到缺点,要试着去找缺点反面的优点,努力将优点提升,缺点自然就会不复存在。
当孩子犯错误或者表现不令父母满意的时候,很多父母只是一味的抱怨甚至批评,但是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有缺点是正常的,父母不要担心孩子的犯错,因为犯错就是改正的最好机会,也是教导他们最好的机会。
学会换一种视角来看待,抓住每一个机会来让孩子领悟人生真谛。其实需要苛求孩子的父母给自己减压,真正的完美需求都是家长自己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导致的,没有什么是完美的,追求最好有的时候会让家长在教育中变成一个控制欲很强的人。
期待孩子的完美对他们来说是不公平的,家长不要走进“完美”的误区,在教育子女的时候总是对孩子百般要求,一点不按照自己心意的行为都会带来愤怒,力求想要把孩子的一举一动都控制在自己的手中。
父母如果总是对孩子的行为充满了不满和指责,特别是在他们学习新事物的时候,父母看不到孩子所付出的努力,总是心急火燎的希望孩子一学就会,还希望他们能够做到最好。
孩子可能刚学会抓笔,家长就希望他们能画画,可能孩子稍微会画一点简笔画,家长就立马给他们报班希望孩子在绘画上有所建树,但是这样有可能会让孩子因为压力而放弃对绘画的热情,每一次父母给孩子布置绘画功课,孩子可能就会越反感画画,加上父母的严格要求,久而久之就讨厌起来画画。
教孩子做到更好甚至做到完美,是很多家长在教育中共有的心态,但是孩子的能力是有限的,他们需要的并不是完美,而是不断进步。所谓成长就是完善自己的不完美之处,如果家长一开始就不能接纳孩子的不完美,就等于不接纳他们的成长。
孩子成长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未免少不了下次和犯错,这也正是家长存在的意义,父母如果不允许一些错误就不能真正的了解孩子。
如果只是按照自己一厢情愿的要求去打磨孩子,挑出所有的瑕疵,那么孩子就有可能因为承受不了而变得叛逆或者抑郁。
对孩子有要求是好的,但是不能陷入过分苛求,过于追求完美的家长只会给孩子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苛求孩子就等于给亲子关系挖了一道鸿沟,让家长被孤立,如果在教育中不能和孩子好好的沟通将来的路只会越来越难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