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东部山区的原国营705厂,是上世纪60年代我国建设的年产重水14吨的“两弹”功勋企业,其产品曾荣获国家金奖。1990年,国家下文关闭了705厂重水生产线。如今,破败萧条的705厂旧址成为“三线”工业遗产。
大通县,位于青海省东部河湟谷地,祁连山南麓,地处青藏高原,海拔2280米至4622米。全县森林覆盖率达38.1%,居全省之首,年平均水资源总量6.7亿立方米,是全省重要的水源涵养基地。
大通历史文化悠久,境内有世界上海拔最高、保存最完整的明长城遗址,被专家誉为“青海八达岭”,现已列入国家长城保护计划。老爷山花儿会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和2011年,该县先后两次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自1964年开始,我国采用沿海老厂迁建、援建、联建等方式,在青海省建设了国营221厂、国营705厂、国营704厂、国营701厂等军工企业和研究单位,它们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氢弹的实验成功,为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发射成功,做出了重大贡献。
其中,221厂和705厂是“两弹”功勋企业,701厂和704厂是“一星”功勋企业。
221厂,全称“中国核工业总公司”,为核武器研制、加工和装配、运输单位;705厂全称为“化工部光明化工厂”,1970年改名为“”青海光明化工厂”,是我国第一座重水生产企业,为制造氢弹生产核聚变材料。
位于老爷山下的705厂,始建于1965年3月,1969年初投料试生产,1971年正式投产后,这里一度繁华兴盛。近2000名技术骨干来自四川、北京、山东等地,有知识青年、复员军人、技术员等。
出于保密和安全需要,705厂所有人员都要经过严格的政审,思想觉悟高、表现优秀者才能进厂工作。
705厂的核心车间是三车间,车间有7层高,技术人员在最底层进行机械化操作。这里有一条严格的保密原则,工人不互相打听对方的操作流程,不向家人透露厂里情况。
1990年,按照国家计委、财政部联合下发的《关于重水生产问题》(计国防[1990]827号)文件精神,国家关闭了705厂重水生产线,报废了生产装置。此后,705厂先后筹资上亿元建设了六条民品生产线,但由于种种原因多年来企业一直亏损,1996年破产重组一次,2000年又破产重组一次。
后来,青海省除了221厂建立了原子城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外,其他企业均未进行工业遗产意义上的保护和开发。
2014年7月,大通县启动了705厂工业遗存保护项目,邀请清华大学、同济大学等国内著名高校的专家学者和学生齐聚大通,希望集合各方力量,助推这家“三线”军工厂实现再生。
大家看到,705厂厂房破败不堪,荒草与建筑为伴,满目萧条。但是红砖砌筑和弧线山花面上的五角星依然醒目,三个各有7层楼高的塔楼是当年生产重水的双温冷却塔。当大家沿着室外简易钢架爬至锅炉房顶楼的时候,705厂整个风貌尽收眼底。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左琰考察后认为:“在产业衰败的经济转型过程中,将蕴含着丰富时代烙印和精神印记的工业厂房旧址进行保留和再利用无疑给这些企业职工及后代一种稳定人心和留住记忆的安慰作用,也成为增强国民民族精神和进行爱国教育的最有效方式。”(图片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