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一兵工厂,上海包建,武器仍装备我军,旧址破败,辉煌远去

2019-08-22   独家档案

坐落于安徽省宁国市霞西镇的原国营联合机械厂,是“三线”建设时期由上海5家工厂包建的一个隶属于五机部生产手榴弹的兵工厂。该厂搬走后,旧址衰败,辉煌难再。

宁国地处安徽省东南部,皖南山区东北侧,地处皖南山地丘陵区,东邻浙江,西靠黄山,连接皖浙两省七个县市,是皖南山区之咽喉,南北商旅通衢之要道。

霞西镇位于宁国城市中西部,处于宁国地理版图中心,中津河、皖赣铁路、扬绩高速纵贯全境。该镇为低山丘陵区,中津河自南至北贯穿全境。霞西镇山川秀美,毛竹蓄积量位居全市第一。

1965年,上海铝材厂、锅炉厂、木材厂、箱锁厂和长征电镀厂在宁国县包建联合机械厂,军工代号526厂。

526厂主厂区位于霞西镇,六车间位于凤形山的宁国耐磨材料总厂旧址等地。

1966年,526厂投资30多万元,修公路22公里,至霞西段当年建成通车,至上门段1971年10月建成。

1967年,526长开始建造厂房,第二年建成试产。1969年上半年开始生产既能杀伤有生目标,又能破坏坦克和装甲车辆的67式木柄手榴弹。

进入上世纪60年代,我国开始自行研制手榴弹,出现了一大批改良型木柄手榴弹。

67式手榴弹于1967年完成定型,解决了63式手榴弹存在的投掷时早炸、易受潮瞎火等严重问题。

在“人民战争”思想的指导下,67式手榴弹迅速成为了国内乃至全世界数量最大、装备最广的一种手榴弹。此手榴弹,现仍是我军的制式装备。

1981年起,上海小三线军工企业的管辖和生产任务作出调整,由上海后方局划归上海机电局,开始军转民。

相关资料显示:1985年5月,经国务院办公厅批准,上海市将“小三线”兵工厂资产土地2140亩、固定资产原值5600多万元无偿移交给当时的宁国县政府。

1985年5月,526厂车间移交宁国县后,先后有两家企业厂在此生产。后来,此地块被一家房地产公司开发高档花园式商住小区。

宁国县政府对小三线资产的保护、利用、改造采取了务实灵活的做法,将小三线资产交给一批善于经营的企业家和能人经营。

宁国对小三线资产的利用成效获得了上级政府的高度评价,被经济界人士誉为成功利用小三线资产的范例。(图片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