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状病毒横行,家里宅了20多天的你是不是总守在电视机旁看新闻关注疫情最新进展,没完没了抱着手机刷疫情数据?
今日女报/凤网记者从湖南省脑科医院了解到,这段时间,由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突发性及不确定性,容易引发市民的焦虑及恐慌情绪,尤其是本来就有“情绪病”的患者更是要学会与焦虑情绪相处。
“我家小区有人确诊,该怎么办?”这是近日该院医生经常收到患者的提问。到底该怎么把好情绪关?来听听专家们送出的一支“心理疫苗”吧!
讲述/小周(湖南省脑科医院抑郁症诊疗中心患者)
前几天收到消息,我们小区确诊了一例新冠病毒感染者。确诊的业主在微信群里发了“告友邻书”,详细说明了自己确诊前后经过,并向大家表达了歉意和感激。群里的大家一下不淡定了。
我所在的小区有了确诊病例,我该怎么办?
我当时一下子紧张起来,第一个反应是,那个确诊病例是几栋?离我远不远?我有没有可能接触到病人?我感染的风险大不大?
这些问题如果有了确切答案,会让我的焦虑紧张情绪下降很多。
有很多小区的物业做的很好,在第一时间公布疫情信息,栋次楼层,病人活动轨迹。每日发布小区消毒防控信息,人员健康情况。公开透明,尽职尽责,这样会减少业主的焦虑情绪。
所以,当我们作为个人,获知小区有了确诊病例后,我们一定要去关注小区疫情,也可以主动为防护出谋划策,甚至帮助小区实施这些防护措施。我们产生的焦虑的最大来源就是不确定,但是如果我们能够对小区、物业和社区针对性的防护措施的进展程度有更多的知晓,甚至能够参与其中,按照规定做好防护,我们的焦虑水平就会低很多。
小区出现确诊病例,大家产生焦虑情绪其实是很正常的,适当的焦虑可以让我们重视这个问题,做好个人防护。但在环境的影响下,我们可能会陷入过度的焦虑等负面情绪中。
在我们小区发通告有确诊病例后,陆陆续续有不少同事朋友发信息来问候关切。开始我并没觉得有什么感觉,也给大家回信说还好。这种信息一多后,我突然冒出一个想法,我住在发现病例的小区,我还是有很高的风险感染,是不是我已经成为了大家躲避的对象了?我是不是也要隔离了?这种想法让我更焦虑,伴随一些委屈,气恼的情绪。但是,我能马上意识到这种负面情绪是过度的反应。于是,采用认知行为治疗中的理论,调整认知。
我知道那个病人并非我这一栋,而且,她也做了自我隔离,而且,我在春节以来都保持了单位到小区开车来回两点一线的简单路线,从没在小区逛过。这样想,我真正感染的机会很低。
朋友同事们发信息询问,除了关心我,也确实反映了他们对疫情信息的关心和焦虑,那么我就把我知道的和我的真实状况告诉他们,也让他们安心。我编了一段话发在科室群里“我和病人不是一栋,病人2月8号开始在家自我隔离。我初四上班后就基本两点一线没在小区里逛。”
小区里有了确诊病例,我们确实没法淡定,但是,生活和工作还得继续,我很想学会控制负面情绪的办法,请求医生的帮助!
专家:刘光亚(湖南省脑科医院抑郁症诊疗中心主任)
如果您所在小区出确诊病例,具体建议您:
第一,对所在小区及社区的防护措施的进展保持一定的敏感性,持续关注。
第二,就是理解、接纳你的焦虑情绪,当你看到你的小区有确诊病例出现的时候出现这种焦虑、不安的情绪是很正常的,也是可以理解的,你可以找到你的家人、朋友通过电话微信进行分享和倾诉,获得他们的情感支持。
第三,想一想,面对当下的疫情,和小区的情形,你能做什么,把能做的措施来分一个等级,哪些措施是排在前面,最有可能做到的。
比如我们可以把我们的防控措施分成四个类别,第一个类别就是当下我最容易做到的并且最需要紧急去做的这个类别是什么,第二个类别就是比较紧急的我不容易采取的措施是什么,第三个就是它可能比较重要但不那么紧急的措施是什么;最后一个等级它既不重要也不紧急的措施是什么。我们可以先就我们能够想到的紧急的有很重要的防控措施去做。
最后一个建议就是如果你愿意的话,带着这种焦虑、担心,继续过我们的正常的生活,该做什么做什么。
编辑:小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