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别再坚持了,你这样做肯定不行,你怎么这么死心眼呢?”想一想,我们是否用这样的话语去阻止过孩子干一件孩子特别想做的事情呢?
如果有,那么,请你好好思考一下,我们为何会阻止孩子?是十分肯定孩子做不成,还是我们自己心里有一个声音在说:“他不会成功的”呢?
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常常用自己的经验来代替孩子的感受,然而,并不是每一次这样做,我们都是对的,是吗?
两个星期前,儿子放学回来,带回来一张全国青少年英语口语选拔赛的报名表,兴致勃勃地跟我讲,他是如何把手举得高高的,让老师发现自己,并且很自信地说:“我学习好,只要老师看到我举手,一定会选我报名的。”
坦白地说,我对儿子是没有信心的,儿子今年读三年级,真正接触英语始于今年暑假,也就是即将上三年级之前,英语基础比较薄弱,很多和他同龄的孩子,早早地就开始学习英语了,不少孩子都已经学了二三年英语了。
心中虽然有这样的担忧,但我并没有讲出来,一是因为看孩子兴致比较高,不想给孩子兜头泼一盆冷水,二是理智告诉自己,也许自己的判断不一定正确,为何不让孩子试一试,也许他可以呢?
迟疑了一会后,我对儿子说:“既然你决定参加了,我们就支持你,你要努力做好准备,认真对待这件事情。”本来我还想说:“进入不了复赛,也没有关系,试试就好”,但想了想,还是把这句话咽了下去,还是不要给孩子人为制造天花板了。
上周日,儿子参加了初赛,我和老公都抱着让孩子参与的心态,没想到儿子表现得不错,顺利地进入了复赛,这是我们意料之外的。
“有一种冷叫做妈妈觉得你冷”,这句话曾在网络上流行一时,说的也是父母用自己的经验来代替孩子的感受,这不仅存在于孩子的穿着上,它还可以存在于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乃至方方面面。
父母的经验对孩子的成长的影响,我们要一分为二的看,我的父辈们在教育我时,常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饭还多,我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还多”,言外之意就是“我的生活经验比你多,你听我的准没错。”
诚然,父母的经验对孩子的成长有借鉴意义,比如,我们从小就教育孩子,如果有人敲门,我们一定要问清是谁,坚决不能给陌生的人开门,因为我们从各种渠道了解到轻易给陌生人开门有可能存在着危险,我们把这种经验传授给孩子,让孩子提高安全意识,学会保护自己,当然是有利于孩子成长的。
但有时候,我们的经验也可能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绊脚石。娜是我的小学同学,嗓音特别好,记得那时每次学校搞文艺演出,定少不了娜的身影,有一年六一儿童节,娜唱的《沂蒙山小调》特别好听,演出快结束的时候,校长还特意让娜再次登台,再唱一遍。
后来,市里有一个音乐老师很欣赏娜,想让她去市里去学习音乐,那是我们在乡村小学读书,要是能去市里读书,绝对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以后成才的机会更大。
可娜娜的父母觉得女儿不行,不过是小打小闹,“你还能唱成歌唱家?”当娜怯生生地向父母提出要去市里读书时,父母要不屑地口吻回答道。多年后,娜读高中了,说起当年的事情,眼睛里还含着泪花,为自己未能去学音乐而感到痛惜。
娜的父母阻止了孩子去学音乐,认为女儿没有这个能力,那么,他们为什么会打心眼里认为孩子不行呢?其根本原因是他们自己不够自信,这是一种心理投射。
投射一词在心理学上是指个人将自己的思想、态度、愿望、情绪、性格等个性特征,不自觉地反应于外界事物或者他人的一种心理作用,即个人的人格结构对感知、组织以及解释环境的方式发生影响的过程。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假如这次考试孩子没有考好,他就会认为这次题目比较难,他会认为他的好朋友也会考不好,这就是一种心理投射,把自己对某件事的看法投射到别人身上,认为别人也和自己一样。
我们回到娜这件事上来,因为娜的父母不够自信,所以,他们将其投射到娜身上,认为娜不行,而孩子最容易受到父母的影响,因而娜认为自己确实不行。
如果我们能够意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那么,在教育孩子时,就能尽可能地避免给孩子带来负面的影响。有时我的孩子在去尝试做一件事情时,直觉会告诉我他做不成功,但我很快意识到这样的话不能说出口,因为会阻止他去探索,不如鼓励他去尝试,即便失败了,又怎样?经历本身就是一种财富,哪一次成功不是在经历了数次失败之后呢?或许对孩子来说,享受过程已经让他们感到身心愉悦了,这难道不也是一种收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