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山民间文学集成》中有一篇《琉璃之乡的传说》,其中有这样的记述:“相传,乾隆皇帝见到这些琉璃品,大为赞赏。于是动了观光琉璃之乡的念头。一日,乾隆皇帝微服出宫,携带几名随从来到博山,沿西冶街一路观赏,惊叹不已。且说博山琉璃工匠,性情豁达、豪放,常与过街行人戏闹取乐。乾隆与随从人员身穿布衣,工匠们哪里知道是皇帝驾到,见一行人在炉前观看,也上前与他们戏耍。有的搔乾隆的后脖,有的摸乾隆的屁股。
一时间欢声笑语,好不热闹,乾隆皇帝也尝了尝‘与民同乐’的滋味。他们又走了一段,乾隆悄悄问随从:‘这条街是什么街?’其中一名随从刚要说出‘西冶’二字,另一名随从心想,这‘西冶’与‘戏野’谐音,恐有冒犯皇威之嫌,惹怒了皇帝,想到刚才的场面,于是灵机一动,随口说到:‘这是条闹龙街!’乾隆含笑点头,与随从过街而去。事后,工匠们得知,戏闹的就是当今万岁乾隆皇帝,于是在博山琉璃工匠中就有了这样一句自豪的话:‘咱炉匠连皇帝的屁股都敢摸。’”
此文虽用传说解释了西冶街俗名“闹龙街”的由来,但是,人们却把传说当作了真的出处,把“乾隆来过西冶街”当成了实事。
《博山地名故事》一书,以《琉璃之乡西冶街》为题,转录了《博山民间文学集成》中的“琉璃之乡的传说”,故事的搜集者仍然是郑毓宏,只是传说的前后文字略有改动,而中间乾隆来过西冶街的传说部分只字未改。但是笔者注意到,在传说之后加了一句“传说归于传说,乾隆是未曾来过博山的”。可见编者也注意到了“传说”带来的错论和误识,想用此话加以纠正,以引起人们的注意。
《博山历史文化遗产》(第三辑)有《龙灯舞》一文,文中也讲了一个关于皇帝来西冶街的传说:“传说,康熙三年(1664年)元宵节,康熙皇帝微服出宫,前往颜神镇拜望年迈归里的恩师孙廷铨。翌日返回,孙师相送。当康熙驾驴行至盛产琉璃的西冶街时,被满街五光十色的琉璃产品和绚丽多彩的龙形花灯所吸引,好是高兴。正当此时,一列列龙灯舞队伴着鞭炮声和锣鼓声疾驰而来。毛驴受惊,康熙跌下,大怒。孙廷铨急忙向前解释道:‘此街乃‘戏龙街’。皇上你虽然微服出访,但天却知晓‘真龙天子’到此,故众龙与你戏之。’康熙听后甚喜,昂昂而去。‘戏龙街’也从此叫响。”
《琉璃之乡的传说》中的皇帝是乾隆,而《龙灯舞》把皇帝改成了康熙。康熙的出现,就与博山乡贤孙廷铨有了牵连。不过,康熙1654年出生,1662年登基,同年孙廷铨官拜内秘书院大学士,入参机务。1664年元宵节,康熙微服出宫来博山拜望年迈归里的恩师孙廷铨,而孙廷铨称“患怔冲之疾”,告病请归,回到故乡颜神镇,是在1664年的冬天。且不说康熙来博山时,年仅10岁,还骑驴而归。从时间来看,“1664年元宵节”,康熙“前往颜神镇拜望”“1664年冬”才“年迈归里的恩师孙廷铨”,显然闹出了康熙的“拜望”早于孙廷铨“归里”的笑话。传说实乃瞎编。
虽是瞎编,却无意中却触及到了“西冶街”俗名“闹龙街”的来历:“闹龙街”的确与“舞龙灯”有关。
博山的闹元宵,叫扮玩,也叫玩十五,其历史久远。除特殊年代外,玩十五成了山城人过年的盛宴。博山人根据拿手绝活,编出了“李家窑的旱船,十字路的车子灯,三元的芯子,木器厂的高跷,西寨的龙灯......”民谣。各个地域的技艺高超,精彩绝伦。看扮玩,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
关于玩龙灯,唐宋时期,在博山的“社火”活动中,已有龙灯舞的表演。明永乐年间(1403-1424),博山龙灯进入兴盛期,清康熙年间(1662-1722)已在辖区普及。以玩龙灯出名的西寨村在西冶街的西面,一条街直通西冶街。西寨是琉璃炉匠集中的地方。琉璃行业的人喜闹,把扮玩叫做闹十五,也喜玩,把龙灯舞叫做玩龙灯。提起西寨玩龙灯,人们夸张地赞誉到:西寨街上的大人小孩只要是会走的都会玩龙灯。
笔者采访了玩龙灯世家刘升福先生,刘先生一一讲述了玩龙灯的细节之后。春节一过,西寨村的女人们缝扎龙灯,男人们练起锣鼓,整个西寨开始准备闹十五。1面高照、6个灯笼、1支锣鼓队、16个火弹、50朵云彩、1个龙珠、2条龙灯……不亚于上演一台大戏。玩龙灯等要占用两套人员,加上服务人员,算下来一支玩龙灯的队伍要近200多人。
每到玩龙灯的时间,在北寨和西寨的Y形路口,要扎龙门,即彩门。彩门两边点燃两炷高香,开始前要举行祭拜仪式。玩龙灯从过彩门开始。一条龙灯,一头一尾加上七节龙身,足有36米长。龙灯先在西寨和北寨之间行走,云彩围着龙灯,很是壮观。龙灯看似要出龙门,却一转身又回到原处。再次转回,龙头探出龙门,看似要出来,却又立马回去……先是云彩飘出龙门,以蛇形步伐串花。龙还在西寨,云已经飞到西冶街了。高照、灯笼、锣鼓队、火弹,依次打前阵,加上龙珠、龙灯,玩龙灯的队伍长达数里。云彩从西寨到西冶街,再回到西寨围着龙转圈,来来回回引龙三遍,龙灯才如从天降下,向西冶街飘闪而去……玩龙灯除了有小跑步、地弓架、海底捞月、盘(穿、翻)花等步伐和花样,还有两种步伐叫“慢逛街”“快逛街”。
所谓逛街当然指逛西冶街,“舞龙逛街”,那不正是一个“闹”字吗?
西冶街上玩龙灯,这正是西冶街俗名“闹龙街”的来历。
注:图片来自网络及剧照,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文章来自“徐道”
特此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