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既没有舌战群儒也没有草船借箭,告诉你历史上真实的诸葛亮

2019-10-10     华视教育

诸葛亮是中国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一千多年以来,有关他的传说故事丰富多彩,使他的名声鹊起,而他的名声主要还要归功于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的渲染。在书中,他不仅是一位无所不知的谋略家,一位精通兵法的军事家,一位治国安邦的政治家,一位鞠躬尽瘁的忠臣偶像,而且还是一位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连弩的发明家。然而,历史上的诸葛亮却并非如此。

根据史书《三国志·蜀志》记载,诸葛亮是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沂南)人。他祖上是汉朝司隶校尉诸葛丰之后。诸葛亮幼年丧父,后来,他与兄弟诸葛均随叔父诸葛玄投靠了荆州牧刘表。全家迁居到荆州襄阳隆中。诸葛亮叔父过世后,诸葛亮亲自耕种田地,成了地道的农民。与众不同的是:史书上说他年轻时就有出众的才华,其“身长八尺,容貌甚伟”。很明显诸葛亮是一位帅哥。他自比春秋时期的政治家管仲和战国时期的军事家乐毅,当时的人都不以为然,只有他的两位朋友: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和他友好,均认可他。

有关古典小说《三国演义》和史书的区别,这里可以谈谈几点。

一、诸葛亮并未舌战群儒

在小说《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诸葛亮舌战群儒 鲁子敬力排众议》中,诸葛亮独自赴江东游说。当时江东对北方强大的曹军势力分为两派意见:一派以张昭为代表,主张顺应时事,投降曹操;另一派以周瑜、鲁肃为代表,认为曹军多为北方部队,不习水战,而且荆州军虽然归降,但外军不得信任,这时候可以破袭曹军。而江东霸主孙权左右摇摆,没有定论。作者安排了一段十分生动的舌战群儒的好戏,让诸葛亮与江东众多谋士辩论,最后引出周瑜、孙权的态度。但在《三国志》中并没有这出舌战好戏,而是由诸葛亮单独游说孙权,以激将法赢得孙权下定决心,联合刘备部队共同破曹军,并最终赢得战争胜利。

相同之处是,所谓《草船借箭》《借东风》的段子也是作者罗贯中的艺术创作,借以突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其实在《三国志》中没有查到相关史料。难怪中国现代著名文学家鲁迅评价“孔明之智近乎妖”。

二、诸葛亮并未气死周瑜

所谓诸葛亮三气周瑜的故事只能发生在小说《三国演义》中,这是作者罗贯中为了突出周瑜嫉贤妒能、心胸狭窄的性格而设计的故事情节。在史书上,周瑜并不是这样的人。《三国志·吴志九·周瑜》记载,周瑜“性度恢廓,大率为得人”。即性情气度宽宏大量,大体很得人心。并不是嫉贤妒能的人。还说他年轻时精通音乐,即使酗酒后,如果听到乐曲有失误之处,他必能回头看。当时有一个民谣流传说:“曲有误,周郎顾。”

赤壁之战后,北方曹操大军被打败,孙刘联军又发动了南郡之战,最终以孙刘联军胜利而告终。这样孙刘联军基本控制了长江中下游沿岸,曹操势力被驱逐到长江以北。这时,益州牧刘璋昏庸,汉中割据势力张鲁经常侵扰。周瑜建议孙权进击益州,夺取益州后就可以进击张鲁,然后联手马超,再从襄阳北伐曹操。孙权听取了周瑜的计策,于是周瑜返回江陵(今湖北荆州)筹备。没想到他途径巴丘(今湖南岳阳)却忽得暴病身亡,年仅36岁。

三、诸葛亮是否七擒孟获

有关南征的历史在《三国志·蜀志·诸葛亮》记载:“三年春,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大意是说,在蜀国建兴三年(225年)春,诸葛亮率军南征,到了秋季平定了南方叛乱。

七擒孟获,又称“南中平定战”,是建兴三年蜀汉丞相诸葛亮对南中发动平定南中的战争。当时朱褒、雍闿、高定等人叛变,南中豪强孟获亦有参与,最后诸葛亮亲率大军南下,平定南中。

诸葛亮将当地酋长孟获捉住七次,放了七次,第七次在孟获城将孟获擒拿,并使他真正服输,不再为敌。《三国志》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中有提到,《三国演义》进行了大幅度的改编和虚构创造。

明末学者黄承宗认为“七擒七纵”的故事实际上是不存在的,后来的《三国演义》和剧本加以渲染,使情节尤为离奇,荒诞不经。

四、诸葛亮并非六出祁山

仿造的诸葛连弩

诸葛亮在出山之前的隆中对里,向刘备进言北定中原,兴复汉室,成就霸业的重要战略方针,这在小说《三国演义》和史书《三国志》中都有记载。刘备病逝后,诸葛亮继承既定方针。他竭尽全力治理蜀中,励精图治,养精蓄锐,分别数次北伐,但小说和史籍记载明显有出入。

据《三国志·蜀志五·诸葛亮》记载,诸葛亮分别率军5次北伐,其中2出祁山,这几次为:

第1次北伐,蜀国建兴六年春(228年),第1次出祁山;

第2次北伐,蜀国建兴六年冬(228年);

第3次北伐,蜀国建兴七年(229年);

第4次北伐,蜀国建兴九年(231年),第2次出祁山;

第5次北伐,蜀国建兴十二年春(234年),8月,诸葛亮卒于五丈原。

据《三国志·蜀书十五》:建兴八年(230年),吴壹与魏延入南安界,破魏将费瑶。另据《晋书·宣帝司马懿》载,魏国太和四年(230年),魏军伐蜀,后因为遇大雨班师。

从以上史书上可以分析,历史上的蜀、魏两国曾有7次交兵。其中诸葛亮率领蜀军5次北伐(包括2出祁山),另外一次魏军侵犯,还有一次是诸葛亮派遣一支部队打入魏境,获得胜利。由此可知,“六出祁山”的说法是不准确的,只是出现于小说《三国演义》而已。

诸葛亮死后,依照遗言,将他葬于汉中定军山。当初,他在给后主刘禅(shàn)的奏表里说,他家中有桑树800株,薄田15顷,子孙后代的衣食,当会富余。他在外地任职,没有其他财产,吃穿只是靠俸禄,没有其他的经营收入。等到他死了那天,不让家里有多余的帛绢,外面有多余的钱财,而辜负了陛下的恩宠。

诸葛亮一生勤俭,死后也一样简朴。这样一位政治家值得后人景仰。

文/劭贤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su7nOW8BMH2_cNUgvBb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