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长过程中,陪伴孩子时间最长的、影响孩子最多的,除了父母大概就是老师了。我们常把老师比喻成辛勤的园丁,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来赞扬他们无私而伟大的付出,事实上,老师对学生的塑造不仅在于他所教授的专业知识,更在于他们的人格和发自内心的善意对学生的影响。
我的叔叔曾给我分享过一则他小时候的故事。叔叔上小学的时候,大概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期末考试要换外校的老师监考,考试过程中,坐在讲台上监考的女老师一直看着他做题。原来,这位老师发现了叔叔握笔的姿势不对,然后就等叔叔答完卷后,教他正确的握笔方法。
老师示范了好几遍,叔叔却扭扭捏捏——其实是因为当时手太脏了,心里感到不好意思,要知道上世纪八十年代,农村的小孩子们大多不太讲卫生。老师好像看出了他的窘迫,于是便握着叔叔的小手,在纸上一笔一划地写了几个字。写完字后,叔叔更加不好意思,就把袖子拉下来一些,把自己的手挡住了一半,这位老师看到叔叔的举动,便轻轻地笑了一下。
就是这么一个简单的小事,叔叔却一直没忘,他虽然并不认识这位只有一面之缘的老师,却还一直记得老师手把手纠正他握笔姿势的一幕,并不时从这一回忆中感受到温暖的善意。
叔叔的故事中那位不知名的女教师其实是千千万万教师的一个缩影,他们处在平凡的岗位,拿着不高的薪水,却一直默默坚守着、耕耘着,做着筑造人类心灵的最伟大的工程。
教师节,向所有教师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