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日,地铁里,听到身边的人感慨:高中时代竟是自己最博学的一段时光,遥想那时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解的了三角函数,背的了《离骚》,再看看现在,除了聊天追剧打游戏,甚至没能一技傍身。对此我深感认同,于是放下手中的手机向那位感慨之士投去赞许的目光,而她却已停止抱怨,拿起了手机,刷起了自己九月份新男友的新剧。
其实,这种现象在年轻人中屡见不鲜。作为工薪一族,我们深知自己的不足,一面内心惶恐,畏惧落后于他人;一面却又没有自制力,缺乏一颗恒心。不忘初心,方可始终更是不存在的,所以最后的最后,相似的我们这一类人会随遇而安的活着,每天抱着亲人一样的手机万分苦恼,成了一个真正碌碌无为的庸人。这就是所谓的庸人自扰吧!
对于成功学我并没有执念,并且认为那只是庸人自欺欺人的借口。
但成功学是存在的,不过不是在所谓的成功学大师兜售的书中,而是在先贤、前辈们的著作里。有无数先贤已经把毕生心血凝练成文字,书写着自己的成功与失败,还有为人处世治学的哲学。从《诫子书》《诫外甥书》到《曾国藩家训》《傅雷家书》,甚至是现在的各类传记(良莠不齐,切忌乱读),都是前辈们在用亲身经历告诉我们怎么样做才能走上成功之路。
《曾国藩家训》中有这样一条: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不甘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能以一得自足,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两百年前,曾国虽然是针对读书说了这段话,但同样可以用在生活的其他方面。
做事先立志,且志当存高远,此为行事之根本;做事要有识、有知,有识当知能力有限,且前途无限;做事当有恒心,有志有识锲而不舍,断无不成之事!
如果我们都能遵循曾国藩的嘱托而学习行事,必然不会像现在苦恼。
知之非艰,行之惟艰。
事情一般都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艰难。现在的我们大道理知道了一堆,却没有任何反思的行动,为何?
这大概是因为我们总是本能的趋利避害,沉溺在一个安逸的环境,从而缺乏一个自我认识和自我反思的契机。
这个契机是什么,因人而异。有的人会因为周围人励志的故事而反思,有的人会因生活中一次大的转折而痛定思痛,有的人则会因为书上先贤的一句话而觉悟……
地铁上刷着手机抱怨着生活的我们应该醒醒了。
曾国藩已经告诉我们怎么能走向成功了,怎么还能像温水里的青蛙一样安稳的刷手机呢?
反思一下吧。
文/爱米粒儿